投资制造业须察“研”观“设”

中证网 中字

  国内制造业优势支撑了光伏设备国产化的上半场热潮,要在下半场保持优势则取决于企业研发、设计实力。

  越是高端的设备国产化难度越大,而若只生产低端设备,只会使企业越做越衰,这也迫使众多光伏设备商开始寻求从“制造型”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转变。

  2010年全球光伏市场的火爆,促使国内光伏投产扩产成为风潮,从而迅速加剧了光伏设备国产化的需求。类似天龙光电这样的光伏设备商,在行业发展之初,就凭借两大法宝赢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一是敏锐的眼光,二是国内制造业的天然优势。

  首先,对于设备商而言,抓住产业机遇至关重要,谁能比竞争者看得更准、起步更早,谁就能独占鳌头。光伏生产每个环节涉及的设备领域,几乎都存在“先入为主”的现象,一两家企业可能占据绝对的市场优势。制造业的固有模式显示,做制造业可能永远需要不断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得利润以及竞争优势,在行业竞争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制造业的毛利将被迅速摊薄。因此,拥有敏锐的眼光、永远比别人多走一步,几乎成为制造类企业的生存法则。

  其次,原有的成本优势面临挑战,必须通过创新技术等手段来寻求突破。人工、能源、土地等方面的成本优势,构造了国内制造业多年来的成长“温室”。但近年来,该优势已有被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超越的趋势。而且,制造业相对较低的门槛和极易扩张的生产线,使得行业竞争迅速加剧,对处于供给偏过剩的设备企业而言,继续“靠天吃饭”早已不能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

  天龙光电在多年与海外同行竞争中发现,如果没有自己的研发专利,公司将只能做很低端的组装工作,无法形成独立品牌,到头来还是为拥有技术专利的海外同行“打洋工”。近年来,不少国内企业都以国际巨头在中国“代工厂”的身份成长起来,但后续发展也明显受限。包括精工科技、天龙光电等设备商开始着力做强研发实力,不仅挖掘国内高校或研究院资源,还在海外寻求优秀的研发团队。

  然而,从“制造”型企业转向“研发”型企业并非易事。对于很多设备商而言,巨额研发投入可能将长期影响业绩释放,将分散的研究资源进行集中也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且研发成果存在不确定性。不少企业因此疏于研发,而少数设备商却恰恰乘机展开科研攻势,并率先取得专利成果。例如精功科技在三四年前就开始研发全球仅有两三家企业可以生产的核心设备铸锭炉,并跻身铸锭炉第一梯队企业;恒星科技研发用于硅片切割的钢丝率先获得成功,引得“后来者”福星股份等公司复制效仿;新大新材在切割刃料领域居于龙头地位,其生产线中绝大多数生产设备都是由公司自主研发。各级政府也在设备研发方面逐步加强了补贴或支持力度。

  整体而言,未来光伏设备领域将迎来更多的竞争对手入场,行业将迎来整合,市场竞争也将从常规的降价压成本转移到研发实力与技术专利之争上,研发领先者将长期掌握主动权,而不具研发实力的设备商将逐步被淘汰。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