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英利的“熊猫计划”、尚德的“冥王星计划”,郑飞说他们有个提高电池转换效率的“火星计划”。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了提高太阳能转换效率,日地太阳能在电池板的绒面上做了个栅线,栅线就像军队里的指挥,把因日照产生位移的电子统一步调引导出来。否则不仅个别电子的电能会造成浪费,而且还会堵塞后面的电子往前走。”
“不过,从产能上来讲,日地太阳能尽管不承认落后,但它们与尚德、英利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差距必然会引起衍生反应,如资本市场的融资效应、政策扶持力度以及被关注度,这些又会反作用于日地太阳能。”一位业内人士说。
但郑飞对于市场份额的下降,强调的还是客观原因。“现在大的光伏企业都做电站,一个电站就把市场份额提上来了。而目前国内的电站一般由国家电力公司垄断,有的国家电力公司不愿自己做可再生能源电站,于是就通过招标让光伏企业来做,这其中有很多企业恶性竞争,不惜亏本。”
他又说:“我们企业不做亏本赚吆喝的事,宁波人从来不做赔本买卖。”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上述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专家告诉本刊,“从全国来看,江苏一带的大型光伏企业很多,而浙江一带大多都是规模较小的光伏企业,宁波太阳能已经算是个特例了。这跟浙江一带中小企业的投机心理有关。”他还透露,近期浙江的热钱有涌入光热发电领域的迹象。
据媒体报道,在浙江开化县居然就挤进了几十家硅材料及其配套企业。这样的投资行为完全符合浙资的敏锐和贪婪,不过,这会不会和炒房一样成为泡沫前夜呢?
郑飞很自信,他说:“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赔本赚吆喝会扰乱行业经济秩序,如果可以这样,那么我投标时喊出免费的价格呢?企业做一单这样的生意还能存活,那如果做10单呢?”
他畅想两到三年以后,光电和火电能接轨。到那时候,火电会越来越贵,而光电会越来越便宜,光伏产业的市场就会无穷大。然而,他又说:“由于我国各部门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并未形成一套可行的光电入网政策。我国的风电、光电因不稳定而被称为垃圾电。新疆发的风电当地用不了,但却无法输送到电荒严重的东部地区。”
20亿元订单意外飞来
去年年底,日地太阳能接到了一份来自德国的价值高达20亿元的太阳能订单,将在今年分阶段实施。而日地太阳能的大股东宁波电子信息集团投资运营处处长、宁波电子行业协会半导体照明分会秘书长任奉波说:“日地太阳能接了个20亿元的大单?我没得到消息。”
采访中得知,业内专门研究光伏企业的专家以及尚德、英利、天合等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不知道有此订单。这个订单从何而来成了一个谜。这个神秘的订单让日地公司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终于有大生意上门了,担忧的是公司的产能可能不足以执行订单,必须扩张产能方可缓解供应不足的窘况。
对于日地太阳能的上市计划,上述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专家表示,“很多企业都说自己的产品供不应求,其实这是国内企业的一种策略,以稳定客户和投资者的信心。产品只要出厂,企业就把它算入出货量,搞得全世界都以为中国光伏产业必须扩大产能,其实好多产品都滞留在港口,根本就没有售出”。
今年上半年,国内光伏企业已经感受到欧洲市场迎面刮来的凛凛寒风。尚德集团办一位陈姓负责人透露:“光伏产业的严冬已经来临,不好说具体什么时候会结束。谁熬过这个寒冬,谁就将拥有春天。”
“上半年的形势是不太好。现在的整个国际市场变得不太明朗,因为国外的政策在调整,所有光伏行业都在等政策落地。”任奉波如此解释此番寒流侵袭的原因。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说,德国撤销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补贴的额外削减计划,以及接下来有可能出台的一些其它措施,都不大可能刺激德国的光伏装机容量实现明显改观,相关企业不要对此期望过高,必须抓紧时间调整销售市场。
因此,有业内专家表示,日地太阳能在这个时间段扩大产能是有风险的。大家都在扩产,哪有那么多市场吸纳那么多产能?江浙地区有些企业的排空率已经为零了,库存压力越来越大。
“这又会是一次行业洗牌。”该专家说,国际市场不仅要求光伏产品价格下降,而且对质量的要求更高。“很多光伏企业推出10年质保,25年使用寿命的质量保证,一般小企业是做不到的。”只有那些有品牌效应、有稳定销售渠道的企业才能活得更好。宁波太阳能是个老牌企业,但它在市场上的表现不敢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