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光伏产业 中国政府保护伞能撑多大?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 中字

  

        ,撇开资本及技术密集的多晶硅,不难发现何以中国太阳能产业,在短期内产能规模化,快速超过全球其他领域,甚至被认为是快速炒热太阳能产业,中国厂商也陆续前往国际资本市场挂牌,风光一时。

  但如今,由于全球整个供应链都处于高度竞争市场环境之中,中国光伏供应商持续遭受冲击。2012年上半年极具挑战的市场环境、多国削减光伏补贴导致的暗淡前景以及美欧与中国上演的贸易战导致生产停滞。虽然少数制造商能够维持合理的利用率水平,但是大量的多晶硅工厂依然停工,意味着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多晶硅产能平均利用率低于50%。主要受最近美国决定对中国产太阳能电池征收惩罚性关税影响,很多中国供应商增加了来自台湾和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太阳能电池的进口,导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能利用率同样出现下降。第二季度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光伏组件价格进一步下跌7%,这对于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中国供应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为了重塑中国光伏供应商的信心,帮助其实现能源标准,中国已经将长期光伏装机目标翻番,到2020年达到50GW。基于中国推出上网电价补贴以来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这一宏伟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中国政府这一举措也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将力挺国内光伏产业。

  纵观现在国内光伏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不仅不是光伏产业的“救星”,而且是光伏产业陷入如今困局的罪魁祸首。

        首先,在现行政绩观指导下,好大喜功成为地方官员的通病。光伏产业投入大,既能创造高额GDP,又具有保节能的概念,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遂令地方官员趋之若鹜,纷纷将光伏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青海格尔木、黑龙江绥化、江西新余、河北保定、江苏无锡纷纷宣誓打造“光伏城”。

  其次,地方政府为光伏产业的过度发展提供了错误激励。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不是因为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如何领先,而是因为中国的污染成本极为低廉。不仅如此,地方政府还常常为光伏企业提供大量的电费补贴,而电费是光伏企业主要的成本因素之一。由于这样的扭曲激励,中国的光伏企业拥有了欧美企业难以奢望的成本优势。国内光伏企业普遍采用电弧法用炭还原制取低纯度的工业硅,然后作为工业原料常常以1美元/公斤的极其低廉的价格卖到国外,工业技术极为简单,却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同时带来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2011年晶科能源在海宁的工厂就因为污染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生产线被迫关闭。国内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光伏企业是“黑了中国的环境”去帮助欧美国家实现“绿色”。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