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很受伤:同济大学你能用点心不?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 中字

  新闻发布后,立刻引起光伏业内人士的强烈质疑。武汉的年均峰值日照每天最多超不过4个小时,就算没有一点损耗,每天能发电515.52Kw*4h=2062.08KW*h ,一年365天 一年的总输出量是 2062.08Kw*h*365天=752659.2Kw*Hh大家都是知道1度电=1000Kw*H 那么一年不计算损耗,理想状态的发电量是 752659.2Kw*h,也就是75万W度电左右,年均发电量约300万度不知是从哪里来的。

  笔者还联想到了光伏行业在中国刚刚兴起的2007年,众多科研课题都使劲往太阳能光伏方向靠,以期获取高额的科研基金支持。譬如,研究飞行器的教授也立“太阳能飞机”这样的项目,获取研发经费。但是,迄今为止,除了在原有的飞行器上简单地安装几块太阳能电池板之外,别无其他创新。而完成全球飞行的太阳能飞机也并非来自中国。

  不由想起业界对中国光伏产业的争论:中国光伏产业到底是不是纯粹的制造业?中国的光伏产业诚然不是纯粹的制造业,在光伏产业去取得迅猛发展的几年,以尚德为首的中国光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改进上确实做了一些工作,在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创新的力度仍然小之又小。各地方以GDP为目的的招商快速地催肥了太阳能光伏这个行业,类似“所有大厂缩减产能并结成联盟而坚决放弃价格战”这样苦口婆心的劝告,脆弱的像一阵大风吹在小树上的瑟瑟之音,那些貌似繁华的森林在野蛮成长中无序无知。高纯多晶硅的核心生产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少数几个厂商手中,硅片切割机大都从瑞士和日本进口,光伏电池领域的诸多核心专利,中国几乎没有。很多号称做着研发的企业都是在拉虎皮做秀,很少有人真正的从客户用户体验做起,从研发做起。纵然不能拿乔布斯,比尔盖茨来做比较,哪个企业家又能以此为目标的。当欧美“双反”来临,技术和市场都不在自己手里的光伏企业注定成为悲剧。

  从这个角度讲,同济大学这种粗制滥造的参赛作品,正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一个缩影。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不是新闻,哪个热点就去捅一下。当然,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伫立在科技的前沿。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盲目的跟风取宠,随随便便拿个作品就充当成太阳能光伏建筑,拿到国际上去参赛,这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毫无意义。在欧美双反下,中国的光伏已经够受伤的了,笔者在此也符合一下网友的调侃:“同济大学,你用点心吧,光伏不带这么玩的”。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