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减少对外依存度。国内光伏产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缺失,因此,只有提高产业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技术难关,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打破发达国家对光伏产业的垄断,也才能在国际光伏市场享有话语权和定价权,转变国内市场利润被两头挤压的困境。二是要通过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实现行业整合。工信部与发改委、环保部2011年初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首次设置了多晶硅行业的准入门槛,要求太阳能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要大于3000吨/年。新的产业政策同时在布局、资金、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回收等方面设定了条件。现有项目中不符合该政策的将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将退出多晶硅生产。市场准入和淘汰制短期内加速了深陷低端化泥潭的光伏企业退出市场的进程,长期来看促进了产业整合与转型,是产业发展的进步。三是要积极应对国际“双反”调查。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发起对中国光伏电池的“双反”调查,时隔十个月,欧盟委员会也发布公告,启动了这一调查。“双反”调查是各国经济交往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常用的手段,我国光伏企业要在国际市场展现竞争力,就必须做好积极应对“双反”调查的准备。四是要加大对光伏产业全产业链的培育整合。发展光伏全产业链,不但可以帮助提升整个光伏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可以帮助改变无序竞争和盲目扩张的状况,也符合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择优扶优”政策,有助于整个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链接:光伏产业10年发展历程
2001年国家推出“光明工程计划”,旨在通过光伏发电解决偏远山区用电问题。
2003年英利、无锡尚德相继投产,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
2004年德国出台光伏并网政策,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激增。
2004年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民营新能源企业。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通过,鼓励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提出到2020年光伏总装机容量,实现2000兆瓦。
2008年《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提出可再生能源补贴标准,即用户每使用1千瓦时的电需要支付1厘钱。
2009年国家开始实施“金太阳”工程,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给予50%或以上的投资补助。2009年国家能源局实施了甘肃省第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特许权招标,总装机容量为10兆瓦。
201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光伏产业定位: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启动了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