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时间进入错误的行业,多晶硅如今正成为某些光伏企业的梦魇,前期的巨大投入,建设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增加性开销,而当出产的多晶硅产品不能为其带来足够的回报时,悲剧就此产生。
而也正式投资多晶硅产业的普遍性恶循环,似乎让多晶硅黑锅更是稳稳地贴在光伏产业后背上。即使在技术更新换代,曾经的多晶硅生产技术也一步步提高,耗能一步步减少,污染愈发可控的情况下。可正是因为某些多晶硅项目成绩单太差,直到如今,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太阳能光伏产业仍然是“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近日,我国一家知名的杂志媒体刊载了一篇名为《我国光伏产业实质:走传统老路 高污染高耗能》的文章。作者认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实质,是中间的制造环节。这个所谓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上还是在走传统制造业的老路,消耗大量的能源,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文章提到,原料和设备是光伏行业最大的两个技术壁垒,我们走的是两头在外的模式,即主要原料多晶硅基本依靠进口,制造设备也主要依靠进口。
姑且不论数据的时效性。一个很奇怪的论点就是,如果多晶硅主要靠进口来维持的话,那这个主要的污染和耗能不就由国外来承担了吗?为什么我国的光伏企业还是被盖上“高污染高耗能的帽子”?而且从其中的举证来看,怎么看多晶硅的高耗能最多也就是在抨击钢铁行业搂草打兔子顺便捎带的。
这就是先入为主的错误观感带来的错误认识。误会已深,多晶硅行业乃至太阳能光伏产业在某些人的想法中似乎成了永远不变的事物。
要解除误会,就要先了解源头。多晶硅企业技术现状到底如何?
多晶硅制造方法:
改良西门子法
1955年,德国西门子开发出以氢气(H2)还原高纯度三氯氢硅(SiHCl3),在加热到1100℃左右的硅芯(也称“硅棒”)上沉积多晶硅的生产工艺;1957年,这种多晶硅生产工艺开始应用于工业化生产,被外界称为“西门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