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wek太阳能光伏网讯:八月已近尾声,除了英利外,海外光伏企业也相继公开2014年第二季度业绩。尽管光伏行业回暖,但中国的光伏现状一直是“欧美引领,中国跟随”,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怪圈呢?下一站光伏,我们不要做“剩者”。富豪们的新能源眼光怎样呢?来看看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的“PK”吧。与盖茨不同,巴菲特在前些年就很看好新能源,今天,让我们走进巴菲特的能源帝国。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为您带来今天的光伏行业热点资讯。
行业热点:
光伏下一站 不做“剩者”
随着制造业的繁荣不再,向下游市场拓展成了必然。英利、阿特斯、晶科……几乎所有的光伏制造巨头都一股脑的向下游电站开发这条路上挤。这条路看起来很美好,因为当前全球赚钱的光伏企业都在做这个。First Solar、SolarCity、SunEdison、SunPower,这些典型的美国光伏企业都在电站开发中收获了巨大的利益。短短半年来,其市值都已经超过了2013年年末曾经的老大——保利协鑫。中国企业继续这条路似乎没错,可又有谁意识到,在经历了高度依赖欧美原材料、设备及市场的“十年寒窗”后,中国又被欧美领了路。
2014年6月18日,美国光伏巨头SolarCity宣布,该公司将斥资3.5亿美元收购太阳能组件制造商(赛昂)Silevo,计划于未来两年内在纽约州建造年产能超1GW的工厂,打造“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厂。SolarCity的这一举动无疑震惊四座。
然而,在SolarCity这个动作背后的深意后,我们或许会发现我国光伏出口市场或许又要被牵着鼻子走。马斯克在公司计划中是这么写的,在下一个十年“每年安装数十吉瓦”的太阳能系统。这个计划的必要保证就是要有足够的太阳能电池板供应。而且SolarCity还希望通过这个举措继续降低组件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在短期内,SolarCity还会逐步摆脱对中国光伏组件的需求。
我国光伏产业有制造方面的优势,然而,在下游市场的劣势却不能发挥出制造业的强项。而从SolarCity的做法来看,逆向思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发挥制造优势,产业整合,降低成本,SolarCity也不过如此。
富豪们的新能源眼光--巴菲特VS盖茨
巴菲特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调研,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仓促决策。在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呈现萎靡不振的状态时,巴菲特却反其道而行之,相继大手笔注资太阳能光伏企业。他表示,投资公共事业“不能致富,但可守财”,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此类项目盈利能力很稳定。巴菲特是个坚定的现实主义者,把投资戏称为“狩猎之旅”的他曾表示:“对我来说,投资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娱乐,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反观比尔·盖茨,情况就不一样了。早前,比尔·盖茨曾被问及他在未来五十年中希望如何改变全人类命运之时,他表示希望创造"能源利用的奇迹",即创造出成本只有煤炭一半并且不会产生二氧化物的新式能源。但事实证明盖茨并未在研发新能源的计划上投入太多资金。
比尔·盖茨想在能源上为穷人投资,使他们能用上廉价且清洁的能源,但是他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该错误起源于一个观点,即认为可再生能源并不具备比化石燃料更强的成本竞争力,并认为能源贫困是由气候问题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慈善被误导,没有什么比被误导的慈善事业更危险。
当涉及到能源贫困,盖茨主张过时和无效的解决方案,这将让人们继续能源贫困。这无疑是因为他对他不熟悉的新能源领域缺乏认识。而巴菲特则是宏观分析新能源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后大刀阔斧进军行业市场,并且享用了光伏盛宴。所以,正如中山大学沈辉教授所说:谈论新能源并不代表你真的懂新能源。
海润光伏:借巨债疯狂扩张 “大跃进”前途迷茫
此前因盈利未达预期做出补偿的海润光伏近段时间在国内外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之路,范围遍布欧美中非,涉及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然而海润光伏的股价却从8月25日开始迎来三连阴,在光伏行业依然低迷、公司本身负债缠身的背景下,海润光伏的“大跃进”似乎并不被市场看好。
海润光伏遍布各地的光伏产业链并没有给它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相反的是,2013年度海润光伏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03亿元,同比下降9859.39%,2012年母公司营业利润亏损1.76亿元,勉强靠当年的营业外收入2.85亿元,实现母公司净利润9203万元,但是由于子公司出现了巨额亏损,导致合并报表后的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仅为208万元。2011年海润光伏借壳ST申龙,当时公司大股东阳光集团预测公司未来三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99亿元、5.1亿元和5.29亿元。如果当年净利润没有达到这个指标,不足的钱将由阳光集团来补充。2011年海润光伏母公司净利润亏损2968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4.02亿元,阳光集团补足了不足的9689.51万元。
如此大手笔的扩张,海润光伏未来会迎来曙光还是陷入泥潭,光伏行业能否走出低迷的情况,目前市场上分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