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很年轻吗?或许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我国的光伏产业只是最近短短十数年新兴崛起的新产业罢了。但事实上,它并不年轻。只是,从1958年开始投入研究,一直到2002年,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都处于一种存在状态。是的,只是一种存在而已。真正的蓬勃发展契机,还是归功于欧洲市场的急剧膨胀与尚德的横空出世之后。在这短短的十数年间,我国光伏制造产业由小到大,经历了繁华,更经历了萧条。而如今,即使逐渐走出寒冬,曾经的光伏制造业的火红时代或许也真正成为历史。
是的,随着寒冬的清洗,光伏制造业不可能回到以前的那种风光了。目前光伏电池、组件的利润率仅能维持在5%上下。尚德电力如今被改名顺风尚德,在郑建明的规划中已不再纠结于能卖多少组件。其组件大佬地位的接盘者——英利,即使是全球最大的组件供应商,如今仍是债务缠身。据英利2014年上半年最新财报显示,其净亏损高达2.852亿元。我国赴美上市的十家光伏企业的市值总额,尚没有美国本土前二的太阳能企业的市值之和。
多晶硅的“剩者为王”何时兑现?(资料图)
资本的游戏就是如此残酷。我国的光伏企业起点不低,而且从起步开始,就面临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面对剧烈的淘汰浪潮冲刷,曾经多少抱着“剩着为王”心态的企业寂灭不见。到如今,这些“剩者”,又如何?挣扎求活者居多吧。“剩着为王”的承诺并未向坚持在一线的光伏人兑现,黯然退场的人们迷惘着,到底是为什么?
“痛定思痛”,不只是中国的光伏产业在思考,欧美国家也在吸取教训。而从现状来看,我国似乎又慢了半拍。随着制造业的繁荣不再,向下游市场拓展成了必然。英利、阿特斯、晶科……几乎所有的光伏制造巨头都一股脑的向下游电站开发这条路上挤。这条路看起来很美好,因为当前全球赚钱的光伏企业都在做这个。First Solar、SolarCity、SunEdison、SunPower,这些典型的美国光伏企业都在电站开发中收获了巨大的利益。短短半年来,其市值都已经超过了2013年年末曾经的老大——保利协鑫。中国企业继续这条路似乎没错,可又有谁意识到,在经历了高度依赖欧美原材料、设备及市场的“十年寒窗”后,中国又被欧美领了路。
如今,2014年已过去一半,西部集中式地面电站“路条”抢手依旧,对央企、国企厂房屋顶的争夺愈发酣畅淋漓……而随着能源局十三五规划见眉目,嘉兴会议再一次明确托底2014年光伏装机量,中国光伏业的回暖趋势仍在持续,似乎又将再次上演几年前的火爆场面。这一切,其实都是在重复欧美光伏企业的发展之路。在没有经过时间检验之前,无从判断这个方向是对是错,但是这种被牵着鼻子走得感觉——真不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