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能宝凶多吉少 “互联网金融+光伏”行不通?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 中字

但是看似简单的经营模式不但触碰监管红线,而且存在很大风险。其一,如果在投资过程中投资人仅仅提供资金,不参与光伏项目的运营管理,则绿能宝作为融资租赁公司,其资金来源于公众,是违反《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的;其二,投资人的钱被绿能宝投入到太阳能电站中,再通过电站的发电收益来偿还投资人。这个模式只有在光伏电站运营良好的情况下是可行的,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光伏电站的发电能力、运营水平都能达到标准;其三,国家补贴的存在会使得不了解行业详情的投资人进行盲目投资,而且国家补贴的拖欠使得投资人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是造成绿能宝逾期兑付的主要原因。

涉嫌变相自融

与经营模式存在争议相比,对于绿能宝最大的质疑莫过于涉嫌变相自融了。所谓自融,就是某些融资租赁平台将所筹集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投于自有公司或关联公司项目的行为。

一般正规的P2P平台,其借贷项目是第三方的,与平台没有存在利益上的关联。所以,一般而言平台对每个借贷项目都会进行严格的风控把关,务求尽可能的降低平台和投资人的资金风险。而自融平台就不一样,其资金投向的项目是自有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

放到绿能宝平台来说,如果绿能宝不存在自融行为,那绿能宝在接受投资人的投资之后,应该对光伏电站的项目投资方进行甄选,并对此次投资租赁进行风险评估,在最大程度上确认此次投资能够按时、稳定的完成整个流程,资金能够顺利回笼的情况下,再将投资人所有的光伏电池板进行租赁。但是从逾期兑付来看,绿能宝在风险把控这一点上做的很差,因为光伏电站多年以来都存在补贴拖欠的情况,而绿能宝的领头人彭小峰作为光伏行业的老人,不应该对补贴拖欠这一风险没有预防。

而假如绿能宝存在自融行为,它将优先为投资人选择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光伏电站投资方。如此一来,就不存在风险评估和项目投资方甄选的环节,光伏电站的发电水平很难在这样的选择之下有所保障。而且资金能否顺利回笼也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人将承受很大的风险。

据了解,绿能宝母公司SPI前身为美国一家光伏产业链下游企业,主要从事电站运营和EPC业务。虽然绿能宝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但由于母公司之前从事电站运营和EPC业务,自然还会存在不少光伏产业链的关联公司。

根据零壹融资租赁研究中心的投资测评与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月底,绿能宝平台共上线542个项目,成交金额约为9.45亿元。其中承租人为绿能宝关联公司的项目有408个,成交金额达4.66亿元,约占总成交笔数的75%,约占总成交金额的50%。所有项目共涉及43个承租人(其中包含1名自然人),其中有19个承租人为绿能宝的关联公司。

从以上数据可知,绿能宝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如此一来,人们很难不把绿能宝与变相自融相关联起来。但是绿能宝到底有没有存在自融的行为,还是应该等待相关调查的最终结果方可确定。

“互联网金融+光伏”模式行不通?

长期以来,由于光伏电站所需资金量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率相对偏低等特点。融资难一直都是限制光伏行业发展的首要难题,绿能宝搭乘互联网金融东风,创新性的提出了以“众筹”方式解决光伏电站的融资问题,这对光伏行业来说是极具超前意义的。

而绿能宝融资平台的设计无疑是有严重缺陷的,这也导致了其目前在市场上遭遇的困局。绿能宝能否顺利度过逾期兑付这一难关还很难说,但是绿能宝的失败是否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光伏”这一模式行不通呢?

笔者却并不这样认为,绿能宝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光伏”这一模式行不通。抛开经营模式的争议以及涉嫌自融的质疑,绿能宝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补贴拖欠导致资金无法回笼的问题。而目前光伏行业还未摆脱国家补贴,没有实现平价上网,其产生的发电效益便依赖于国家补贴。如果再过几年,光伏行业实现了平价上网,那光伏电站将直接产生收益,不再依赖于国家补贴,自然就不再存在补贴拖欠的问题。而光伏电站此后的发展将加强光伏发电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具投资价值。

各种因素的限制之下,当下的光伏产业环境或许还不是很适合“互联网金融+光伏”这一模式的发展,但在未来光伏电站实现平价上网之后,“互联网金融+光伏”有望获得飞速发展,并很大程度上解决光伏电站融资难的问题。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