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发芽
光伏产业在中东部地区的发展面临突出矛盾。一方面,中东部地区是电力的负荷中心,用电需求高,但光伏电站大多分布在太阳辐射能量强的西部,远距离运输造成电能的损耗很大,难以实现用电区域的低成本。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人口密度高,且山地、丘陵多,适合建设地面光伏电站的土地资源极为有限,且国家明文规定严禁擅自改变农用地的土地用途,进一步加剧了电站用地的稀缺。多重矛盾下,光伏产业的传统模式在中东部地区遭遇挑战。
对此,光伏电站企业的主流方向是家庭分布式发电模式,即在业主房屋安装独立的多晶硅光伏发电站,这种模式在2013年前后逐渐在国内铺开。但是,分散开来的光伏电站难以实现规模效应、装机成本高,且运营管理的难度大,种种问题都在短期内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制约了这种模式的进一步普及。
这些问题反而启发了横跨渔业与光伏的通威。渔业为通威连接了数十万的养殖户、上千万亩的水域面积,养殖户们都有提升鱼塘效益的诉求;而通威拥有相对成熟的电站建设与运营能力,但在中东部地区的扩张受限于土地稀缺。如果能将鱼塘与光伏结合起来,两种业务面临的问题都可能得到化解。
基于这种思考,通威创新性地提出了“渔光一体”的战略想法,即通过租赁鱼塘进行智能化改造,在鱼塘上架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实际运营后,通威一方面利用自研饲料与养殖技术帮助养殖户提升鱼塘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利用鱼塘上方的电站发电销售给电网公司,由此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模式。
在此模式下,几个关键的参与方都将受益,养殖户的养殖效率得到提升、实现增收;政府税收收入增加,同时推动了传统渔业转型与新能源发展;而对通威来说,不仅推动光伏电站的扩张,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在于,能够实现渔业与光伏在业务上的协同,这也正是刘汉元一直想找到的突破口。
但是,模式要切实落地,还需要两个重要的支撑,一是对架设光伏电站与鱼塘养殖协同的科学论证,比如光伏片造成阳光不足是否会阻碍鱼的生长;二是政府对于这种大量租用鱼塘占地建设光伏电站的准入问题。为此,2013年,通威正式立项研究“渔光一体”模式,在江苏南京、射阳等多地开展试验,经历多番推敲与验证,确定了模式在实现各方价值上的可行性。2014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特别指出鼓励“因地制宜利用滩涂、鱼塘、湖泊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为“渔光一体”模式的落地提供了政策依据。
这些利好无疑让刘汉元信心更加坚定,“谁掌握了水面,谁就拥有了未来”。为此,通威股份成立了通威新能源、北京渔光一体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在全国各地以最快的速度全力夺取有限的水面资源。截止2019年,据财报显示,通威股份租赁的水域或土地面积超过30万亩。与此同时,“渔光一体”模式在逐渐推开,截止2020年上半年,通威已在江苏、湖南、湖北、山东等全国多个省市开发建设了“渔光一体”基地,共计建成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电站44座,累计装机并网规模超过2MW。
伴随两大产业的协同效应显现,通威再次在上市公司主体启动了对光伏新能源业务的整合。2016年,通威股份相继收购通威集团旗下通威新能源、通威太阳能的股权,上市公司重回“渔业+光伏”双主业的经营模式,延续至今。
“依托双主业战略布局,通威以‘渔光一体’发展模式形成独特竞争优势……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健康安全食品供应商和世界级清洁能源运营商。”通威股份在最新的公司介绍中如此表述。
4
结语
从2004年入股永祥树脂进入光伏产业,到如今“渔业+光伏”的双主业协同已然成势,光伏业务在这个饲料龙头的土壤上逐渐落地、生根、发芽。在多元化失败案例屡见不鲜的企业界,通威所取得的成绩显得尤为难得。
通威为什么能够做到,追溯这段历程,笔者认为有三个重要的原因:一是通威极具远见地抓住了光伏产业逐渐起势的机会窗。二是进入光伏之前,通威已经在渔业的发展中沉淀出一套优秀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这在光伏业务的后续发展中发挥了强大的助力。三是对光伏产业的专注,这很大程度源于刘汉元对光伏产业长期趋势的坚信,令通威在光伏产业危机来临之时表现得冷静而克制。
显然,在光伏业务上的深耕与通威早期的多元化尝试有着明显不同,其背后的战略思想也在逐渐成熟。“通威一直坚持‘业精于勤而专’,不轻易做自身不熟悉、没有把握的事情。通威永远不会做简单的多元化,认准的产业,我们只会抓一抓二,并且专注地做强、做大。”刘汉元这样说道。如此理念,与通用电气前任CEO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原则相似,但真正要践行起来,通威还有很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