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全国20个省市迅速出台了相关政策。国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与地方政府的快速响应,以及其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让“整县推进”成为热点话题。
大力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是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和光伏消纳能力的提升,未来一个阶段,光伏发电的发展方向将由大型地面电站转向更靠近用户需求侧的分布式光伏。
“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从政策角度明确了建筑+光伏的趋势方向,从技术、消纳等多个方面为未来大规模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进行了有益探索。
“整县推进”需规模与质量并重
重磅利好的政策支持也带来了市场的火热。各地政府、电力企业纷纷出台了相关文件政策加快“整县推进”工作落实速度。从各方反应而言,地方政府和市场关注点普遍聚焦于政策利好带来的巨大市场规模和市场扩张的进一步加速,步子更快、规模更大成为主流声音。
政策利好推动分布式光伏“大步快跑”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整县推进”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政策试点。在制造市场热情的同时,也要避免一拥而上的情况,尤其是要避免走“重规模、轻质量”的歪路,防止劣质产品大量充斥“整县推进”进程。
同时,应该发挥试点项目的探索作用,利用“整县推进试点”的有利时机,验证、推广更先进、更具价值的分布式光伏技术和绿色建筑技术,为未来全面推广建筑+光伏模式提供思路,让先进技术和产品真正发挥试点效应。
因地制宜不容忽视
此次“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的重点无疑是广阔的建筑屋顶资源。在能源局下发文件中,提出了“宜建尽建”原则,并明确了工商业屋顶、政府机关建筑、公共建筑和农村居民建筑四大主要建筑类型和建设比例。
在政策的具体执行层面,各地因自身发展情况及经济结构不同,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分;经济发达地区推进重点将放在工商业厂房屋顶及连片工业区的分布式应用,而工商业欠发达地区则将会将党政机关建筑、公共建筑和农村居民建筑作为主要着力点。
需要注意的是“屋顶光伏”从本质来讲是建筑与光伏的结合,且建筑是基础。因此,安装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建筑类型和建筑自身情况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在如此大的安装规模下,建筑美观度以及与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的协调性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要避免后期加装破坏城乡环境和美观等问题。
切勿大意传统分布式风险
“分布式光伏试点整县推进”过程之中,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年来,火灾、屋顶塌陷、风掀等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整县推进过程中,建设规模的激增势必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因此选择更安全、更可靠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传统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一般是在已有屋顶直接建设光伏设备,称为安装式屋顶光伏(BAPV),这种形式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便于建设。但也正是因此,导致入局者众多,引发市场鱼龙混杂;同时,BAPV是完全的光伏视角,忽略了建筑风险。这也造成传统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普遍面临三大突出问题。
第一,建筑自身结构问题。老旧工商业厂房普遍屋面载荷不足、未预留安装节点,容易造成屋面塌陷、结构失效等建筑安全问题。
第二,建筑属性问题。传统BAPV模式中,建筑和光伏处于两张皮的状态,光伏建设方往往忽视建筑属性,在安装中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影响建筑属性,为后期建筑使用带来隐患。
第三,屋顶与光伏寿命不匹配。常规彩钢瓦屋顶寿命远低于光伏组件,光伏使用寿命内需翻新2-3次屋面,不仅要投入额外翻修及拆装成本,还会带来巨大的停工损失。
应发挥新技术试点作用
此次能源局开展“分布式光伏试点整县推进”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试点和探索性质,也将为我国未来一个阶段分布式光伏的大规模推广起到借鉴意义。因此,需要有更多先进技术和产品解决当下分布式光伏存在的问题。
业界普遍认为,BIPV将成为未来分布式光伏的主流形式,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近期,住建部等15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了要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
BIPV是区别于BAPV的建筑光伏结合模式。BIPV摒弃了在建筑上加装光伏的传统思路,而是将光伏发电功能集成于建筑材料之上,使建材本身具备光伏发电功能,其一体化程度更高,建筑与光伏的结合也更为紧密,能够有效解决传统BAPV存在的痛点,其优势在于:
第一,BIPV产品是真正的建筑材料,实现了光伏和建筑的完全一体化;第二,BIPV产品的本质是建材,必须符合建筑标准,可靠性更优、安全性更强;第三,BIPV实现了光伏和建筑同寿命设计,一次建成30年使用,避免翻修和反复拆装,经济性更佳。
当然,作为建筑材料的BIPV产品也带来了更好的建筑美观度,能够与现有城乡风貌更好地融合,在新建城乡建筑中还能带来更加整体的视觉效果。
目前,我国既有建筑总面积约800亿平方米,这意味着,分布式光伏全面铺开后,行业或将迎来万亿级市场。30·60双碳目标之下,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将成为能源结构转型、建筑减碳以及分布式光伏新形式探索的重要示范,也将促进创造友好型人居环境,让民众深切感受绿色能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更关注光伏与建筑、建筑与人的关系,切不可因规模失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