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理智or盲目?
对于硅料的需求上,各大企业纷纷采取长单锁定的策略。还有部分企业通过参股、合资的方式参与到硅料环节。
比如,隆基股份入股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后者拥有保山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隆基此番持股比例达49%。
数据来源:企查查
上机数控对于多晶硅的布局同样由来已久。
2021年2月28日,保利协鑫发布公告,上机数控与其子公司江苏中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拟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共同投资建设30万吨颗粒硅的研发及生产项目,项目总投资预计为人民币180亿元。
江苏中能拟于合资公司中持股65%,无锡上机拟于合资公司中持股35%。
此番再度投资118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纯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晶硅生产项目。上机数控大幅扩产的计划是否显得过于激进,甚至盲目?
对硅料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受制于纯度和工艺,颗粒硅在拉晶过程中作为掺杂料使用,西门子法生产的块状硅仍然为主要工艺。
上机数控对于两种技术路径全面布局首先保证了未来硅料的供给。其次,掌握目前主流的多晶硅技术是企业参与市场化竞争的压舱石,与此同时,不放弃颗粒硅的技术路径。
当然,风险同样存在。
一方面,大规模、全方位进军上游原材料将消耗大量资金,公司背上较重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上机数控虽然在硅料、设备上积累了制造经验,但对于硅料环节需要进一步建立认知过程。
硅料生产环节是重资本投入的大型化工项目,精益生产模式的建立尤为关键直接决定了产品、成本的竞争力。而这些,同样需要的是时间和成本。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间窗口。
多晶硅的建设周期高达18个月之久,算上半年的产能爬坡时间,正常量产时间差不多需要两年,而上机数控产能落地的时间窗口正是2023年底2024年初。
此时的硅料本期的扩产周期结束,产能充足释放,供给远大于需求。上机数控不得不面临着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
在这样的格局下,各大硅料厂对未来的博弈心知肚明,所有玩家都被迫进入了“内卷”状态。各方势力大张旗鼓,对外高喊扩产计划进行军备赛比拼。
对于上机数控而言,只能选择背水一战。在硅片竞争态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19年进入硅片领域的上机数控显然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劣势,无法构建起较深的护城河。
在产业一体化竞争策略趋势下,相对而言,选择上游硅料环节甚至更上游的工业硅是优于电池和组件的策略选择。
不过,也不必过于悲观。最终的实际结果有选择血拼的,有掉头跑路的,有按兵不动的。这种情况就好比大家最开始,每个人都要考公务员。
可是,这其中,一半的人只是说说,没有行动。剩下的一半的人中途放弃了。再剩下的一半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付出实际行动、认真备战的人少之又少,成功者着实存在幸存者偏差。
深入到行业属性来看,硅料每吨多晶硅投入高达8~10亿元。重资产的属性、天价的折旧费用、两年的产能落地时间,例行检修产能弹性小等等因素,劝退了很多企业,高达三分之一的电费成本使得不具备电厂和区域优势的企业望而却步。
另外一个影响未来格局的原因在于,需求端可能存在超预期。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道路困阻,实际减碳效果并不理想,各国不得不去加快减碳进程。
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有望释放终端需求。半导体的特性,催生光电转换效率以月迭代。硅片、电池的多种技术路径之争也为光伏产业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
所以说,上机数控没得选也得选。
03 结语
每个产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目前来看,光伏产业仍旧处于成长期。市场前景良好,需求旺盛。
可另一方面,厂商大量增加,产品向优质、低价方向发展,厂商投资大幅上升,逐步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两年后,光伏产业可能会经历生命成长周期中的回潮期。
当一个产业各环节逐步发展成熟后,所面临的便是竞争策略的选择。最为常见的便是整合资源,进行一体化策略。
除了少部分企业可以“先入关中为王”,大部分企业这种选择往往是无奈之举,优胜劣汰,自然法则。而跨界进入陌生产业领域更为不可取。
个体往往无法抵抗时代的选择。
可是,在新能源替代的浪潮中,每个个体行为激起了一朵朵浪花,共同推动着浪潮前行。
原文标题 : 上机数控:挑战隆基一体化的路,已无法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