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光伏“出海”将遇风浪

英才杂志
关注

02

短期国产光伏“出海”压力不小

长期来看,全球转向新能源的脚步是坚定的,不可否认光伏作为绿色能源的主角地位,依托国内强大的制造能力,“made in China”的光伏设备出海也是必然趋势。但是短期受到的阻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是地缘冲突是否会给欧洲带来能源危机。

由于俄乌冲突的不断发酵,俄罗斯以不再出口能源来反制欧美势力,使得近期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走高。而从美国前段时间也在考虑启用战略储备石油的举动来看,双方“硬刚”似乎有从短期向中期发展的迹象。4月初,也有消息称德法决策层甚至已经在计划放弃碳中和目标,回归化石能源,大力发展国内的煤炭行业。要知道,欧洲光伏产业中,德国的装机量在欧洲排在第一位,而法国排在第四位,这两家如果政策生变,对欧洲市场需求影响不小。

2020-2021 年欧洲细分市场装机(GW)(数据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若站在两个欧洲国家的决策层角度来思考,也很容易理解,虽然欧洲率先提出长期碳中和的目标,但相比近在眼前的冬天发电、供暖问题,就很容易作出选择。事实上,对于欧洲各国来讲,化石能源仍然是核心,其供给情况直接挂钩本国的经济生产生活。显然短期欧洲的首要任务就是能源安全,在这个冬天来临之前保证煤炭、天然气的本国供给。因此可以推测的是,短期在2022年的装机量和增速大概率不及2021年。

其次,国产光伏设备出海另一大阻碍就是海运。

近期上海疫情复燃,据了解,疫情导致上海港和洋山港近三周没有“动过”,上海港2021年的吞吐量在4703万标箱,位居全球第一,这样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停运3周,损失难以估计。即使当前逐渐复工,但耽搁的时间成本也是不可逆的,难免会影响二季度业绩。虽然上海疫情算是短期不确定因素,但依然是当前出口贸易的一大阻碍。

海运运费方面,目前,欧洲航线和美西航线的指数呈现回落迹象,但依然居于高位。而当前国内光伏行业产能有近70%出口,比例远超化工、汽车、轻工等行业,依然面临国际海运费高企的考验。

据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近70%的晶澳科技2021年Q3显示,公司营业成本为224.49亿元,同比增长73.4%,而公司当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增速才56.32%,虽然业绩增长很快,但是成本增长更快,运费上涨无疑将影响公司盈利水平。

本文作者 | 刘超然    

来源 | 英才杂志

       原文标题 : 国产光伏“出海”将遇风浪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