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光储端信时代,储能出圈
不过,东方日升虽然收到了监管函,但肯定不能算受害者——因为这场“朋友圈”事件,几乎全资本市场都知道了它的储能业务,也算是出了个圈。
资料来源:东方日升:关于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告
如果说2022年是光伏的扩产元年,那么,2023年大概率是储能的元年。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GGII”)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速达170%。
其中,电力储能是最大的应用领域,出货量达到92GWh,同比增长超过200%,占比超过储能出货量的比例达到70%。
储能业务,逆变器企业、电芯企业做的比较多,光伏组件企业,除了阿特斯在海外市场颇有建树以外,还真不多。虽然储能行业很好已经是明牌,但至少也从侧面印证了东方日升的眼光。
今年1月9日,东方日升公告,控股子公司双一力与海辰储能签订电芯采购协议,在未来3年向后者采购15GWh的电芯。锁量不锁价,这相当于是电芯领域的长协了。海辰储能,对光伏圈可能有点陌生,但在强手如云的储能领域,却是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马。根据GGII数据显示,2022年,海辰在国内的电力储能锂电池项目,交付量排第一,年增速4000%,也是行业第一。俗话说,你能飞多高,有时取决于你和谁一起飞。
资料来源:高工产研
最近,经国务院批准,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实是给了光伏行业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全新行业定位——能源电子产业。今后,光伏制造的行业标签,从此不再只是电力设备。
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个核心的理念:“光储端信”全链条融合创新。未来,“光伏+储能”不再只是概念,而是能源电子产业的底层逻辑之一。
05中型光伏企业,如何“一体化”
这一轮光伏大扩产,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体化。
无论是先行一步的晶澳、晶科,以及行动稍晚的天合、阿特斯,还是震动业界的通威进组件,以及最近的隆基的452亿、晶澳的400亿。早的是老鸟先飞,晚的是谋定后动,没有对错。目的只有一个,拓宽自己的护城河。
当然,一体化不也是万能的,产业链如果拉得过长,弱点就容易暴露出来。光伏史上垮掉的企业,基本都是倒在一体化上。一体化,很能考验企业的功力。
在一体化上,东方日升这样一家中型光伏企业,居然也做得有声有色。
2020 年10月,东方日升收购了聚光硅业100%股权,并在2022年实现了量产。去年半年报时,已经贡献了近一半的净利润,帮助东方日升一举扭亏为盈。在拥硅为王的2022年,1.2万吨的硅料产量,对于东方日升而言,太重要了。
多晶硅技术、工艺复杂,品质要求高,入行门槛并不低。用通威主席刘汉元的话说,这是一个“看到热闹才来凑热闹,就凶多吉少“的行业。
东方日升2022半年报披露,公司和上机数控达成了64亿的长协合同,主要是出售硅料,同时又向上机和双良采购硅片。这样,就构建起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一体化业务逻辑闭环。这有点像前几年地产行业、中型房企之间所建立的同盟,在财务、施工、营销等专业分工上联合操盘,优势互补,与大企业相抗衡。
最近,东方日升刚完成近50亿的定增,常州聚合新材料是申购者之一。去年1-9月,东方日升采购了这家公司近3.5亿的银浆。
在一体化产业布局中,去年8月,公司还公告,计划在内蒙包头投资30亿建设20万吨工业硅项目。这是东方日升宁波同乡合盛硅业的地盘,也是多晶硅的上游。
06坚守异质结的少数派
在TOPCon的主声浪中,在过去几年中,HJT一直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技术路线。
虽然,异质结技术具有高功率、高效率、高发电量三重优势,其独有的低温工艺更容易实现薄片化,可显著降低碳排放,进一步还原光伏作为清洁能源的价值。了解HJT的这些美好前景并不难,但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投入并坚持做下来的企业,其实并不多。
中型光伏企业,条件不允许布局、覆盖所有的技术研发路线,这就更加考验战略眼光与定力——技术路线上绝不能选错。虽然东方日升无法像隆基那样不断刷新纪录,但坚定地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真的太重要了。
自2019年开始研发异质结技术以来,东方日升在材料、设备、技术和工艺方面投入大量研发力量,并进行针对性开发,在专用封装材料、特殊阻水工艺设计、抗衰减解决方案、生产设备升级方面的进展支撑了异质结伏曦组件量产。
来源:东方日升公众号
2022年12月底,东方日升“700Wp+异质结伏曦”组件正式量产。
2023年,公司有望实现33GW的电池片产能和45GW的组件产能,其中异质结产能为15GW。如果这些目标得以实现,东方日升进入行业TOP5也是很有希望的。
07板凳的宽度,决定长跑的配速
2022年,光伏圈人事变动很多,这从侧面反映了光伏行业的活力。东方日升,这家中型光伏企业,竟然也算是光伏界的一所黄埔军校了。
2022年1月,前总裁谢健从东方日升离职后,创立了元太光伏,定位于n型光伏产品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以及光伏电站开发。
2022年7月,晶科科技公告,聘任王洪为公司总经理。王洪此前为东方日升总裁。
2022年9月,东方日升副总裁邱新加盟通威,出任光伏商务部组件全球营销总经理一职。这个岗位虽然不是公司一把手总裁,但却决定着通威组件战略的成败,可谓举足轻重。
东方日升高管的去向,生动反映了这家公司的人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其实也验证了东方日升人才梯队的厚度,板凳的宽度。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头部大厂就不会挖。
当然,这样的人才流动是自然现象,有进就有出,和晶科的徐志群、郭俊华两任COO都集体率队出走,还是不太一样的。
做企业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长跑,比拼的是耐力与后劲。人才当然非常重要。庄英宏,赶碳号有过接触,可以说是资深的光伏专家了,没想到在东方日升内部,也只是中层管理人员。当然,经此“朋友圈”事件,庄英宏未来职业的上升空间,肯定也打开了。
后记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光伏行业,老玩家憋大招不断发力,新对手用资本开路挖脚攒局,剩下的行业参与者,不掉队就已经很困难,更不要说弯道超车了。
光伏圈当下的竞争局面,其实很像2020年前的房地产行业。
在2020年以前,中国房地产行业高周转时代的成功逻辑是,只有大而强,没有小而美,所有企业都在冲规模。只有销售规模上去了,企业在应对市场周期、在都市圈中心城的区域布局、在产品标准化上,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才更大,也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
但后来的事实我们也都看到了,像恒大、融创、绿地这些大企业和众多中型房企一样,并没有逃过暴雷的宿命,而像类似滨江集团这样的中型房企反而活得很好。可见,规模并不是万能的,经营质量才是根本。
在赶碳号眼中,通威、隆基有点像地产行业的中海、万科,既有质量,又有规模,赚钱能力很强,堪称标杆。那么,东方日升未来发展会如何呢?我们拭目以待。
END
原文标题 : 光伏产能过剩,谁将先被淘汰?白刃相搏,如何构建差异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