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错技术路线
实际上,在进入光伏产业前,李河君早已在水电、风电领域进行过投资并在水电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丰厚的回报。
正是看中新能源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李河君带领汉能系进入炙手可热的光伏领域。然而,面对主流晶硅技术路线群雄逐鹿的市场格局,李河君最终押宝相对“冷门”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
相比于晶硅技术路线,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的优点在于柔性化、弱光效应较好、转换效率天花板更高、场景利用更灵活等特点。
然而,其不足之处则在于前期投资巨大、量产效率较低、市场尚不成熟等问题。
近几年的事实也证明,押错了技术路线,其结果可能十分严重,甚至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打击。
汉能失败之因何在?
那么,是薄膜技术路线最终导致“汉能帝国”的崩塌吗?事实上,答案并非完全如此。
其一,从技术角度来看,当初选择薄膜技术优势并不明显。而在薄膜技术路线不成熟时,实际上可以逐步培育和发展,突破技术和转换效率方面的瓶颈,进而再做优做强做大市场。比如说,截至目前就有许多HJT技术人才都曾就职于汉能,并且已经成为HJT技术产业化和降本增效的重要力量。
其二,在产业布局和产能规划来看,前期产业化投资步子迈得太大。汉能早在2009年就开始大规模布局在全国投资8大基地,在其后几年里又巨资收购股权和数十亿元购买薄膜设备等。在光伏市场特别是薄膜市场不成熟之际,“大跃进式”的产业化投资也让汉能原本富足的资金链出现紧张,进而走向上市融资。
其三,从上市融资角度来看,薄膜商业化投资大而时机又不成熟。自2013年入主在港上市的铂阳太阳能并将其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后,其股价就从2014年11月1.8港元飙升至2015年3月最高的9.07港元,5个月内暴涨了大约400%。然而仅仅依靠上市融资,又无法支持汉能系在突破薄膜技术的同时实现商业化。
其四,从资本运作来看,大玩“空手套白狼”埋下巨大隐患。汉能系曾制定了一个2000亿元太阳能投资计划,重点是拉拢地方政府和银行入股,这种“空手套白狼”方式也使其融资风险急剧上升。而面对薄膜市场并不吃香的现状时,汉能系千亿大计划中大部分项目无法如期投产,资金方也开始拒绝继续接盘。
至此,“汉能帝国”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了,而“崩塌的种子”早已埋下。
直到2015年,汉能薄膜发电操纵股价一事被调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也成为汉能系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此后,便是停牌四年、欠薪风波、出售资产、被审查、破产倒闭与创始人被抓。
结 语
总体而言,汉能的失败有技术路线选择失误的因素,但是更关键的则是其管理决策与资本运作。
在光伏市场尚未成熟之际,汉能系在光伏技术路线上选择薄膜技术确实存在一定的失误。但是,其“非理性”决策过早大规模产业化投资,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错误,成为了其失败的重要影响因素。
更为严重的是,其畸形的商业模式和资金运作,则成为了“汉能帝国”崩塌的关键之所在。
如今,李河君被捕,新能源梦碎,曾经盛极一时的“汉能帝国”终成黄粱一梦。
而李河君和汉能的前车之鉴,也为光伏企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留给世人更多的警示。(文/Ja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