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利用率不到60%!光伏破局的支点是什么

能源圈
关注

2024年的光伏市场正在奏响一场冰与火之歌。

一方面,光伏装机量还在如火如荼的增长。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中国2023年前11个月光伏新增装机163.88GW,同比增长149.4%。光伏电池、电动载人汽车、汽车用锂电池组成的“新三样”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增长极

另一方面,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寒风凛冽”,目前才不到60%,这意味着有一半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愈发激烈。

冰火两重天让企业的竞争加剧,产能过剩伴随着价格下探、技术更迭,产业进入新一轮行业洗牌及落后产能出清,整个行业风声鹤唳。光伏企业需要穿越周期,行业亟需一个破局的支点。

01

竞争加剧

光伏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新旧企业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使得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先是硅料环节,龙头企业的成本优势明显。通威自主研发的“永祥法”已更迭至第八代,生产成本已降至4万元/吨以内;大全能源财报显示,硅料单位现金成本为4.3万元/吨;协鑫颗粒硅项目生产成本约3.5万元/吨。也就是说,新加入的企业除非成本能与其比肩,否则很难有一席之地。何况随着硅片薄片化程度越来越高,硅料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目前,已有企业已经推出异质结专用的110μm超薄硅片产品。

硅片环节的价格竞争也十分激烈,2023年隆基5次降价,中环降价2次,如今,硅片报价仍在下调。硅业分会提到,截至3月16日报价,各尺寸硅片基本进入阶段性亏损周期,其中N型由于产能阶段性过剩严重,亏损相对较为明显。此外,新进入企业快速崛起,加上原有硅片企业及一体化企业投产规模,硅片环节同样产能过剩。

电池环节的水深火热更加明显,N型、P型的角逐“渐入佳境”,龙头企业的差距逐渐减少,组件出货排名大洗牌。

作为产业链最终端,光伏组件的竞争更为激烈。2023年,组件价格近乎腰斩,至年末部分集采项目中标价格跌破1元/W,而这是大部分组件企业的成本线。

据伍德肯麦兹推测,2024年以后光伏装机量增长平缓。他表示,如果我们关于2023年的预测成立,那么2019-2023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8%,其中2023年较2022年同比增长56%。相比之下,2024-2028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较为平缓,甚至有几年可能会出现收缩。

02

“光”在何方

过去狂飙了近三年的光伏产业,如今在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步入“寒冬”时刻。

如今的问题在于光伏行业快速增长的产能碰到了电网发展瓶颈,也就是光伏并未真正打通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产业链,集中式光伏和分布式光伏都面临“使用难题”

中国西部资源丰富,而负荷中心在东部,因此为了平衡东西部资源和负荷不平衡的问题,建立输电通道是必须的。集中式光伏的“输送通道”打通需要时间。但输电通道建设周期长,目前已建的通道无法负荷所有的集中式光伏电站。

分布式光伏则面临并网难的消纳“红区”。当前,大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或因当地台区可开放容量不足、难以消纳导致并网困难;或因当地供需不平衡发电被限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50个地区分布式光伏无新增接入空间,也就是所谓的“红区”。

只有电网问题解决了,才可以将新能源电站和用电需求端联系起来,光伏的产能过剩难题自然破解

03

破局支点

联系新能源电站端和需求端,一方面靠特高压输送,另一方面要靠光伏+储能解决

光伏+特高压的工程一直在推进。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22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结果的通报》表示,2022年直流特高压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56.2%中。目前,全国20条直流特高压中已有9条专门输送新能源。据国家电网报道,截至3月1日,特高压直流工程节后全部复工,3万多人正在全力抢抓工期,推进工程进度。

储能正在快速发展,但仍初期阶段。目前,中国储能企业主要包括储能技术提供商、储能PCS提供商、储能系统集成商三大类。各企业在技术上不断用力(目前主流技术为电池储能),但是技术突破后还需要将储能与耗电量大的产业相结合,这也意味着,想要真正意义上将储能“物尽其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这也是技术发展过快的弊端。技术飞快更新,产业急速膨胀,但是对应的产业链和需求端问题没有解决。当前,储能领域还属于一片蓝海,盈利率达15%。而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氢储能等都有企业涉足。

新型储能系统中,压缩空气储能对系统热效率要求高,实现难度相对较高,央企多有布局。中国能建、中国华能、国家电投、中国电建、中国华电、国家电网、中国绿发、中国大唐等都已涉足压缩空气储能,包括对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和产业链的全面布局。

飞轮储能具有功率密度大、使用寿命长、绿色无污染等优势,同时也存在能量密度低、储能量小等不足。目前飞轮储能已经在青岛、郑州地铁做了示范工程,北京地铁1号线改造项目也将使用飞轮储能。主要为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十余家飞轮储能厂商布局。

电化学储能地理位置限制小、建设周期短、成本持续下降等优势,以锂电池、钠硫电池为代表,近年来高速发展,当前中国主流储能技术提供商大部分在这个领域。

氢能源储能则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转型上极具战略意义,但目前仍处于研发期,能源体系并未真正意义上纳入氢能,氢能储能也有成本、市场上的问题待解决。目前布局氢能的企业较多,不过布局方向不一,有电解水制氢及燃料电池技术、储氢技术、氢燃烧动力技术、氢电耦合综合能源系统关键技术等主要方向,中能建、中石油、国家电投等国企和协鑫、阳光电源、隆基绿能、国富氢能等私企都有研发涉足。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和鼓励储能项目开发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

等到光伏电站既可以畅通无阻达到用户端,不稳定因素被彻底根除,彻底打通建设光伏电站——储能/电网输送——下游发电厂——用户/工厂的路径,消纳痛点迎刃而解,迎来增长动力的光伏自能破局

       原文标题 : 产能利用率不到60%!光伏破局的支点是什么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