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之下,光伏的牛市还有多远?

赶碳号
关注

春节后,赶碳号更新不多。无它,我们的确花了不少时间在学习,深入了解、研究这个变化中的世界,无论是光伏、储能,还是AI。

这个春节,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悄悄发生改变

DeepSeek给我们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带来的颠覆,是超出所有人认知的,甚至也超出梁文峰本人的认知。

赶碳号自认为一直以来有些批判精神的,但仍为DeepSeek在大国博弈中发挥的神奇作用感到震惊。在此之前,无论是2000年前门户时代的新浪网易搜狐,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BATJ,还是后来的字节美团拼多多,没有一家公司能够从根本上挑战、撼动华尔街近16年来的商业逻辑。

但DeepSeek这家创业型公司做到了,通过一种迂回战术,部分解决了最重要的GPU”卡脖子“问题,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甚至有一些”直捣黄龙“的意味。美国多年以来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科技进步的引领者之一。如果科技能够在未来极大地解放人类的生产力,现在一切的经济问题、通胀问题、债务问题,统统都不是问题。所以,即使美国实体经济一团糟,美国通胀和社会管理一团糟,但科技长牛,美股长牛。从2009年3月到现在,美国纳斯达克从1265点,一口气涨到5867点,涨了4.6倍;道琼斯从6400点涨到45000点,涨了7倍;标普500从666点涨到2193点,涨了3倍多,最重要的底层逻辑,就是科技。人类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科技大爆炸的前夜,诸如AI、生物、人脑、材料等尖端科学,近年来相互影响促进,迅猛发展。赶碳号甚至感觉到,最终不同领域的科技革命,很有可能会交汇在一起。比如,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一半授予戴维贝克(David Baker),表彰其在计算蛋白质设计领域的贡献;另一半共同授予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约翰江珀(John Jumper),表彰他们利用人工智能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卓越成就。美国的科技公司,用高盛以前发明的词,叫”FAAMG“,分别代表Meta(face book)、亚马逊、苹果、微软和 Alphabet的谷歌。最近几年,则是BATMMAAN,涵盖了博通(Broadcom)、苹果(Apple)、特斯拉(Tesla)、微软(Microsoft)、Meta、亚马逊(Amazon)、Alphabet 和英伟达(Nvidia)。

其中最牛的,最猛的,当然就是英伟达。DeepSeek,差点把英伟达的股价搞崩掉。在以前,BATJ和字节,都做不到,想都不敢想。

达利欧警示:“美国的债务水平已经进入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阶段,我们正在接近财政失控的临界点。”但他也同时表示,“AI竞争,比企业盈利更重要。这不仅仅是商业竞争,而是一场 ‘国家级战争’,中国和美国都输不起,因为AI影响的不只是经济,而是全球竞争格局。”现在,最要命的是,美国科技长牛的底层逻辑,竟然被一家来自中国的小公司给击破了,挑战到了,恐慌到了。英伟达市值在最近一年中曾经三度超过苹果雄冠全球、现在仍高达3.4万亿美元。所以,科技封锁有用吗?GPU封锁有用吗?

认知一旦改变,信仰一旦动摇,就像火山在喷发前,地表被撕开一个极小的裂缝,虽然细小,却足以打破平衡。地下愤懑已久、积压酝酿已久的岩浆,必将喷涌而出,势不可挡。在此之前,几个月来其实已经发生了几起看似无关、但却相互影响的事件:TikTok难民,洛杉矶大火,以及多起空难。就在过去两三个月里,互联网竟然一举消除了大洋两岸之间的信息差、认知差。这种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DeepSeek,成了最后一根重要的”稻草“,其意义远远超出企业所在领域创造价值的本身。

所以,中概火了,科技映射火了。其实,早在2024年10月,赶碳号曾经撰文《牛市中的光伏,我们需要建立怎样的认知?》,引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经济低迷、但日本股市却出现多轮投资机会的案例——核心逻辑就是”美股映射“,重点就是科技股。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科技股定价的主要逻辑。尽管在20世纪末的PC互联网浪潮中,日本很少有具备顶尖竞争力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但仍然能享受到美国科技产业层面的映射效应。美股对日本科技股的映射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产业链映射、竞品映射和次生映射,在此不展开了,有心人可以深入研究对比。当今社会的科学发展阶段,已经非三十年前,我们亦非当年的日本。长期以来,美股是美国国民财富的蓄水池,约70万亿美元,房地产是50万亿美元。房地产,则是中国国民财富的蓄水池,2023年约为63万亿美元。截至目前,A股总市值约合13.62万亿美元。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除了横向比较,我们也可以纵向对比。同样是美股这一轮牛市的起点——2009年3月,上证指数是2373点。所以,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背景下,在制造业立国、科创强国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的这种势能,将会有多强大呢?

AI下的光伏,正酝酿新一轮战略机遇

光伏行业利空的消息有很多,除了传染情绪以外,多说无益。

赶碳号今天只想谈一些朴素的认知。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是对进口的汽车、电子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的,因为我们的产业不强,竞争不过欧美日韩的产品,本国产业必须保护。

从最早的”三来一补“,体现在光伏产业上则是”三头在外“,到后来我们温州的打火机打得日韩企业直接放弃这个行业,再后来在千行百业都在向高端拓展。

以”新三样“为例,不知不觉中,情势、关系整个反过来了——就像我们当年一样,美国要对我们征以重税,因为要保护该国的产业。我们如果去美国投资,都要合资,而且最好让对方企业控股,只有这样才能立足,才能在当地拿到补贴,才能享受到”国民待遇“。

所以,虽然光伏现在很卷,虽然血亏,如果站在40年的时间跨度上来看,想想这事还是既好笑又有些自豪的。我们如果仍然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对方会如此千方百计、巧立名目地反制、如临大敌吗?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诚哉斯言。历史规律不正是这样吗?现在,只不过从恐慌我们的”新三样“,轮到了恐慌DeepSeek。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只不过,我们也有需要改变的地方,防止”重商主义“,要以成人达己的东方智慧和东方文化,化解敌意,消除摩擦。从本质上,大家还是要在一个星球上共存、共同发展下去的。如果说回光伏,再坏也坏不到哪儿去。

就在特朗普政府推动化石能源抬头之际,以化石能源作为命根子的中东,却仍在全力摆脱路径依赖:沙特预计对清洁能源的投资计划增至2350 亿美元,阿联酋计划投资544 亿美元。

最近,赶碳号一直在思考,AI,将给新能源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包括,在宏观和微观、战略和战术层面,AI如何深入影响到能源转型、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在本质上发挥怎样的作用。

针对光伏、储能企业而言,我们的经营管理、生产运营、市场营销体系,甚至是企业的组织文化,如何拥抱AI,而不成为AI的奴役、或者时代的失意者?

站在产品和服务的角度,AI对于能源行业,有可能带来哪些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以上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想明白的,只能边想边干,在做中学。但是有一点,我们首先要拒绝内耗式焦虑。

据赶碳号了解,几乎所有头部企业的最高决策层、以及他们的战略、人力、营销等职能和业务部门,都在专注思考、研究,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将会给行业、企业带来怎样的改变。

对于推理模型这种”超能力“,对于未知,站在人性角度,自然是有些惶恐的。但是,我们也要同时要明白,“卷”是常态,焦虑是常态,竞争也是常态。我们的组织形态、管理模式、思维方式,都要适应。

在当下,做好情绪管理、心智管理、组织智商与情商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惟此,我们的管理和业务动作才不会变形。AI肯定不是信息部门或运营部门的事,这是企业家的事,是一把手工程。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当我们被焦虑裹挟,如何才能守住本真价值,不迷路?这需要相当的定力。就像梁文峰,当所有企业都在拼算力堆叠时,他和他的团队却耐得住寂寞。

时间,总奖赏那些持续地专注于做正确的事情的人。首先是要持续专注,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单这一点,就淘汰了一大半竞争对手。AI很热闹,巨大的冲击,海量的机遇,可是你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呢?另外,要坚持做“对”的事,“难”的事,“需要时间积累”的事。后面这三点,基本上又淘汰了99%的人。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甚至还不止于企业组织,在信息的洪流巨浪中,掌握一些“术”,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如何系统、深入思考“道”,恐怕才是最重要的。

仍然借用古人的话,无用之学,方为大用。AI的技巧、技能固然重要,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信息重要,认知更重要。建立一套与AI相融的、持续迭代、不断进化的认知体系,可能更为重要。这是AI时代的方法论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和新能源大规模入市,光伏企业面临风光出力波动性、市场交易复杂性等挑战,AI技术的深度应用将带来多重变革性解决方案,其核心价值可分解为多个维度:比如风光的波动性消解,比如虚拟电厂的迅速普及,比如智能微网渗透率的提各项,比如光伏电站的智能运维,比如电价的预测,等等。

最近几年百业皆卷。现在,当全社会所有的资源、财力、精力都聚焦于AI、聚焦于DeepSeek之时,大繁荣的同时,一定也会催生泡沫。从投资的角度,人多的地方一定会很拥挤。我们真的要想明白,什么才是主赛道,什么才是行业、企业、产品的本质,什么是本真价值。我们自身有哪些差异化的特长,我们如何不迷失自我,不被带偏方向,不被挤下车。

编审及统稿:侦碳

欢迎转评赞!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原文标题 : AI之下,光伏的牛市还有多远?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