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光伏产业的偏爱是谁?没错,分布式光伏!工商业屋顶电站、阳光房、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入厂房、商厦、政企以及寻常百姓家。
转眼间,2025年已至,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家在光伏发展方面会有哪些大动作?答案或许就藏在“零碳园区”这四个字里。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出了2025年的九大“必做清单”。其中,在绿色转型方面,“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首次提出,让人眼前一亮。
1
“零碳园区”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来搞清楚这个概念。虽然“零碳园区”听起来并不陌生,但我们查询各种百科文库,却没有一个官方定义。相对权威的解释,是在经济日报的一篇稿件中,这样写道:“零碳园区是指在其建设、运营或发展过程中,将碳排放降至最低水平或完全消除碳排放的产业园区。”
“零碳园区”的核心在于“零碳”。据百度词条解释,零碳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直至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
所以“零碳”可以等同理解为“碳中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它意味着在园区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内,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节能减排技术、碳汇项目、碳交易活动等方式,实现碳排放和碳抵消的平衡。
2
园区碳排放三大“元凶”
谁才是“碳大王”?
要实现园区的“零碳”目标,首先要搞清楚碳排放都来自哪里。一般来说,园区的碳排放可以分为三大范围:
范围一:园区直接排放。是指在园区范围内,直接控制的资产,比如锅炉、发电机组等设施、设备,以及燃油车、工程机械等交通工具,因能源使用或生产活动直接产生并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些都是妥妥的“碳大王”!
范围二:外部间接排放。比如从电网购买的火电,从市政购买的集中供暖等,这些虽然不在园区内产生,但也要算在园区的“碳账”上。
范围三:其他排放。比如供应链上下游的碳排放、员工通勤、办公耗材等,这些看似不起眼,但积少成多,也是不容忽视的“碳”来源。
3
光伏+零碳园区,
下一个千亿级产业风口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产业园区数量超过8.7万个,其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三成以上。这其中,生产活动和电力使用是碳排放的“重灾区”。而这,正是光伏发电大显身手的主战场!
要实现“零碳”目标,生产脱碳化和电力绿色化是关键。具体怎么干?我们需要一套“组合拳”。
第一步,让光伏成为园区的“毛细血管”。
显然,这意味着想要实现电力绿色化,光伏必须渗透到园区的每个角落。
在工商业厂房、停车场顶棚、雨棚,统统铺满光伏板,变身一个个绿色发电站,编织成庞大的园区网络。日常生产活动所需的电力,完全可以通过自发自用的方式满足。对于用能需求大的园区,还可以采取绿电、绿证交易,通过购买外部绿电,控制范围二的碳排放,实现园区的100%绿电使用。像是苹果公司全球园区Apple Park,就是在屋顶装了17兆瓦的光伏板,实现100%的清洁能源供电。
(APPLE PARK实景图)
在上述基础上,新建园区还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考虑光伏幕墙的应用,通过发电玻璃使每栋楼成为一个垂直电站。对于一些特殊产业园区,“光伏+”的模式最为普遍的,且目前技术成熟,回报周期短。
第二步,“智慧大脑”才是真正杀手锏。
2022年,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曾编写过一本《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里面提到:零碳园区建立在数字化全面赋能的智慧园区基础之上,数字化手段贯穿零碳园区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零碳园区的基本特征,因此零碳园区一定是智慧园区。
随着近两年数字化应用在各行各业的下沉,很多领域已经尝到了数字化的甜头,零碳园区的核心也一定不是单纯的硬件堆砌,而是用数字化实现的“精打细算”。
比如在每个车间、每台设备上都装上传感器,通过智慧园区的数字系统实现碳监测;又比如类似NiOS™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这种针对新能源电站而开发的电站运维数字平台,除了提供最基础的发电量实时监测,还可以通过AI预测用电,结合气象站、生产计划、电价波动,预判未来数天的用电需求,自动调度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实现电力的优化配置,提升绿电的经济属性。园区的每个角落都可以安上“碳神经”,向“智慧大脑”发射引号,统筹记录园区的碳数值。
第三步,让绿电24小时不断供。
在未来,光伏+储能会是零碳园区不可或缺的捆绑搭档,因为光伏看天吃饭,而储能则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间歇性焦虑。有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光伏+储能”一体化市场将达到490.8GWh,将成为零碳园区的“标配”。
市占率最高的短时储能可以“快充快放”,应对午间光伏发电高峰和夜间用电缺口的互补;未来趋势的长时储能在保障长周期的供求平衡之外,可以将剩下的光伏电再进行其他形式的能源转化,比如氢能,用作冬季供暖、重卡燃料等等。新能源汽车现在也可以通过V2G技术实现“移动充电宝”功能——用电低谷时充电、高峰时反向送电。这些都将给动态平衡真正赋予意义。
第四步,让零碳园区变成超级能源中心。
当园区具备上述的条件时,可以整合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智能微电网,实现电力的本地消纳。这样一来,有效解决了国家目前对分布式光伏的最大限制因素——也就是减少对主网的依赖,缓解配电网容量压力。
在这样的微电网中,光伏发电以及其他绿色电力远超自身需求时,还可以直供周边社区、反向售卖给电网,甚至可以成为虚拟电厂的组成部分,通过市场化交易提升园区经济效益。
所以,又回到那个问题:2025年,光伏的大动作会是什么?相信谁先抢占到零碳园区的生态位,谁就能在碳中和时代卡住C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文标题 : 2025年,零碳园区让光伏卡住“碳中和”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