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晚间,全球光伏组件龙头企业天合光能(SH:688599)发布公告称,已就专利权纠纷正式起诉竞争对手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索赔金额高达10.58亿元。
目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标志着中国光伏行业两大巨头围绕核心技术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两项专利均为天合2024年获得
根据天合光能披露的信息,此次诉讼涉及两项发明专利:
(1)第ZL201710975923.2号“太阳能电池模块”:该专利主要涉及光伏组件中电池片的排列结构及电气连接方式,旨在提升模块的发电效率与可靠性。
(2)第ZL201510892086.8号“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该专利涵盖一种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工艺,通过优化电极制备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天合光能在起诉书中指控阿特斯未经许可,在其量产的光伏产品中使用了上述专利技术,涉嫌构成“故意侵权”。公司要求法院判令阿特斯立即停止制造、销售侵权产品,并赔偿经济损失共计10.58亿元,并承担案件涉及的维权合理支出及诉讼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诉讼所涉及的两项专利,是天合光能在2024年从晶科能源的子公司“上饶新源越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得的,而这两项专利在著录项目变更前均与韩国LG电子株式会社有关。
回溯到2022年,LG集团决定退出光伏制造行业并出售旗下部分光伏专利,其中745件专利被转让给晶科能源。2024年3月,晶科能源又将其中323件专利,包括前述两项,转让给了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因此,这两项专利正是天合光能在2024年从LG获得的专利之一。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上述案件已立案受理,尚未开庭审理。
技术竞争的背后 行业暗战打响
据了解,天合光能与阿特斯均为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企业。2023年数据显示,天合光能以超65GW的组件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三,阿特斯则以约30GW位居第六。两家企业的主营业务高度重叠,尤其在N型TOPCon、HJT等高效电池技术领域竞争激烈。
事实上,此次专利纠纷并非孤立事件。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24年以来,天合光能与阿特斯之间的专利纷争持续不断。业内人士分析,此次纠纷或与N型技术迭代密切相关。
天合光能自2022年起大规模量产基于TOPCon技术的组件,其“i-TOPCon”系列产品的核心工艺与涉诉专利存在关联。而阿特斯在2023年财报中披露,其TOPCon电池量产效率已达25.8%,计划将相关产能提升至50GW。双方在高效电池技术上的“贴身肉搏”,成为专利冲突的直接导火索。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光伏企业累计申请专利超2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35%。天合光能作为技术先锋,拥有超过3000件专利,并在2021年通过“光伏电池片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诉讼,与同行达成和解并获得许可费。
此次诉讼的另一焦点在于专利有效性。阿特斯若选择抗辩,或可能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起专利无效宣告请求。目前,法院未披露案件开庭时间,但参照同类案件审理周期,预计判决结果将在12-18个月内出炉。
对于此次诉讼,阿特斯方面尚未公开详细回应,但表示将发布官方公告进行说明。而天合光能则表示,鉴于诉讼尚未开庭审理,因此无法预测该诉讼事项对公司本期及期后利润的影响,最终实际影响以法院判决为准。
专利纠纷频发 另两大龙头海外对阵
无独有偶。除了天合光能与阿特斯之间的专利纠纷外,光伏行业近期又迎来了一起重磅的海外专利诉讼。
2月10日,澳大利亚联邦法院公告显示,晶科能源旗下的晶科能源澳大利亚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晶科绿能管理有限公司及浙江晶科绿能有限公司已于2月4日向澳大利亚联邦法院提交了专利诉讼,起诉隆基绿能澳大利亚有限公司侵犯其发明专利权。目前,该案件已获澳大利亚联邦法院受理,首次听证会安排在2月21日。
此次在澳大利亚发起诉讼,意味着晶科能源与隆基绿能之间的专利战再升级。此前,双方已在中国及日本等地有多起专利纠纷。该事件彰显了光伏行业对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也体现了头部企业在技术领域的激烈博弈。
总体而言,天合光能与阿特斯的专利之战,折射出中国光伏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竞争”的转型阵痛。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如何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协同创新,将成为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