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光伏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对江苏润阳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润阳股份”)的意向性增资。此次收购计划的终止,标志着这场备受瞩目的光伏行业并购案已正式宣告流产。
早在半年前,2024年8月,通威股份宣布拟以不超过50亿元收购润阳股份不低于51%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后者将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这一交易因金额巨大被称为光伏行业“史上最大并购案”,引发市场对行业整合的强烈预期。
根据此前协议,通威股份计划通过“两步走”策略完成控股:首先由润阳股份间接股东江苏悦达集团增资10亿元,随后通威再通过现金增资及股权收购完成控股。交易核心目标是整合润阳股份在泰国、越南等地的海外产能及美国市场渠道,强化通威的全球化布局。
然而,2024年11月,润阳股份被曝泰国工厂停产,叠加与天合光能的专利诉讼纠纷,其估值及交易风险引发质疑。尽管双方持续磋商,但2025年2月14日,通威股份公告称“部分商务条款未能达成一致”,最终终止交易。
润阳风险暴露 部分条款现分歧
根据公告透露,通威股份与润阳股份的收购交易存在核心分歧,虽未具体公开,但业内普遍认为与润阳股份的资产质量及行业下行压力有关。
其一,商务条款分歧:通威股份在公告中表示尽管双方进行了多轮沟通,但在关键商务条款(其中可能包括定价、责任分担等)上难以达成一致。
其二,标的公司风险暴露:润阳股份2024年电池片出货量跌出全球前五,且面临泰国产能停产、美国市场面临专利诉讼等风险,其海外渠道优势被削弱。同时,润阳近几年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在75%以上(2023年为78.8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叠加IPO失利,财务压力显著。此外,行业技术迭代加速(如PERC向TOPCon转型),润阳大量PERC产能需技改,进一步降低其资产吸引力。上述风险可能会影响通威股份对其的估值和整合预期。
其三,行业寒冬下的战略调整:2024年,光伏行业正面临周期性低谷,市场环境严峻。多晶硅价格经历剧烈下滑,导致行业内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境地。通威股份预计其全年净亏损将达到70亿至75亿元,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以遏制财务恶化。在此背景下,收购高负债企业无疑可能进一步加重其财务负担。
综合考量多种风险因素,通威股份决定终止对润阳的巨额收购计划,这一决策体现了公司在当前形势下的理性与审慎,无疑是明智之举。
千亿光伏巨头与“失意者”的碰撞
资料显示,通威股份是全球多晶硅及电池片龙头,总市值近1000亿元。近年加速垂直一体化,2024年多晶硅产能超90万吨,电池片产能157GW,组件产能约93GW。公司规划在2024-2026年间,将高纯晶硅产能提升至80-100万吨,太阳能电池产能提升至130-150GW,组件产能提升至80-100GW。
然而,在业绩方面,其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8.7%,净亏损达40亿元,全年预计亏损70亿至75亿元,主要受产品价格下跌和资产减值影响。
另一方面,润阳股份业务涉及多个光伏产业链环节,但目前面临海外工厂停产、专利诉讼及IPO募资失败等困境,导致其估值缩水。尽管如此,润阳仍具备多晶硅产能超13万吨及电池片产能57GW(含待技改25GW PERC产线)。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通威终止了对润阳的收购,但双方拟就润阳旗下内蒙古、宁夏的13万吨多晶硅产能展开经营合作,通威或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持。此举既可规避并购风险,又能利用通威的行业优势提升产能效率。
光伏兼并重组为何难落地?
当前,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及融资成本高企三重压力,头部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超70%,并购意愿低迷。
通威与润阳的并购交易终止,凸显了光伏行业整合面临的现实困境:优质标的稀缺,而劣势资产则成为了企业的“包袱”。此次并购案的流产,既是双方商业博弈的结果,亦是光伏行业周期调整的缩影。
未来,行业出清或更多依赖技术升级与产能协同,而非资本并购。双方能否通过合作破局,仍需时间检验。(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