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垄断监管的强化与此前帝科收购杜邦银浆业务,凸显出全球贸易动荡背景下的双重战略。
文 / NE-SALON新能荟
4月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宣布对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立案调查。而此前中国光伏企业帝科股份对杜邦中国旗下光伏银浆业务的收购,更被视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产业链安全的关键举措。
杜邦家族:美国的隐形商业帝国
杜邦家族是美国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财富家族之一,其商业版图横跨两个多世纪,从火药制造到材料科学,构建了一个深植于全球经济体系的“隐形帝国”。
1802年,法国移民皮埃尔·杜邦在美国特拉华州创立杜邦火药厂,凭借为美国军方供应高质量火药迅速崛起,成为美国工业化初期的重要支柱。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杜邦家族通过军火供应积累了巨额财富,并逐步将业务扩展至化工、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明了尼龙、聚酯纤维、凯夫拉防弹材料等划时代产品,其中凯夫拉纤维的发明直接推动了防弹衣、航空航天器材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杜邦家族通过技术垄断和专利壁垒长期主导全球高端材料市场。在中国,杜邦通过合资与独资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自1988年在深圳成立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以来,杜邦在华已设立50余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合作伙伴包括李宁(运动材料)、双汇(食品包装)、宏基(电子材料)等知名企业。截至2024年,杜邦中国区营收占其全球总收入的20%,达23.45亿美元,中国市场成为其重要利润来源。
杜邦中国:涉嫌反垄断法被查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商全资投资企业之一,杜邦中国业务涵盖化工、农业、电子、光伏等多元领域。
根据晨星咨询网站发布的消息,杜邦公司已确认其旗下品牌特卫强(Tyvek)正受到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审查。特卫强,俗称“撕不烂”,是杜邦公司旗下的一种无纺布产品,它融合了纸张、布料和薄膜的特性,相较于传统布料,在应用上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并广泛应用于医疗防护、军事、民用等多个领域。这种布料由杜邦公司于1955年发明,并于1967年开始规模化生产,至今已由杜邦公司独家控制长达58年之久。
2024年10月9日, 杜邦宣布,已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ITC)起诉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江苏青昀新材料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等公司,理由是侵犯杜邦特卫强品牌和产品相关知识产权 。
杜邦公司要求ITC调查并裁定这些侵权行为,并发布一项普遍排除令,以禁止任何侵权材料进口到美国,包括原材料和任何形式的下游产品。
杜邦认为这两家公司未经授权生产和销售与Tyvek®类似的材料,侵犯了其知识产权,并要求ITC调查并发布排除令,禁止侵权材料及其下游产品进口到美国。
两家公司均表示该公司使用的是2019年自己研发的新技术,实现了工艺突破并已申请多项专利,强调其技术突破打破了杜邦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已启动337调查,目前案件尚处于早期阶段。
杜邦在光伏领域也曾占据重要地位,其Tedlar光伏背板薄膜和Solamet银浆业务一度垄断全球市场。然而,随着中国光伏产业崛起,杜邦的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其银浆业务更于2022年被帝科股份收购。
打破国外垄断:帝科股份收购杜邦银浆业务
2022年,中国光伏银浆龙头企业帝科股份以2.2亿美元完成对杜邦Solamet光伏银浆业务的收购,标志着中国在光伏核心材料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作为全球光伏银浆技术的开创者,杜邦其Solamet业务拥有30余年技术积累和覆盖全产业链的216项核心专利,包括TOPCon电池银浆的90项专利和HJT银浆的15项专利。
此次收购不仅将杜邦的铅碲技术专利(推动光伏电池效率提升的核心技术)收归中国,更弥补了国产银浆在原材料机理研究和专利布局上的短板。
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光伏银浆国产化率已从2019年的不足20%跃升至78%,带动光伏组件成本下降12%。行业专家认为,此次收购不仅打破技术枷锁,更重构了全球光伏材料供应链格局。
结语
当前,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正引发全球贸易动荡。在此背景下,中国反垄断监管的强化与此前帝科收购杜邦银浆业务,凸显出双重战略:一方面以法律手段维护市场公平,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自主化抵御外部风险。正如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被批“用菜场砍价算计全球”,中国企业则以扎实的技术积累与资本运作,证明全球化竞争的核心仍是创新与合规。来源:NE-SALON新能荟LD
原文标题 : 美资巨头涉嫌垄断被查,其光伏银浆业务被中企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