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店老板跨界做光伏“边角料”:业绩力压隆基晶科,豪赚近40亿身家

预见能源
关注

图片

编辑 | 杨锐

排版校对 | 甘惠淇

2009年,彼时38岁的安庆人蔡浩果断放弃五金建材生意,创办中信博,会计专业出身的他,却敏锐地捕捉到光伏产业爆发机遇进军支架这个“边角料”产业,并做到亚洲第一,把产品卖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多年以后2024年在光伏行业普遍陷入惨烈亏损的情况下,该公司反而逆势实现“营利双增”,力压隆基、晶科等行业巨头。

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诀?资金腾挪背后又有哪些疑点?

01

业绩力压隆基晶科,逆势实现“营利”双收

近日,“国内光伏支架龙头”中信博交出了一份备受瞩目的业绩报告,24年该公司实现营收90.26亿元,同比增长41.25%;归母净利润6.32亿元,同比增长83.03%。这份成绩放在前几年,或许只是“平平无奇”,但对于当前正经历“寒冬期”的光伏行业而言,却无异于“泥石流中的清流”

过去一年,上游硅料厂商的暴利故事已然终结,“硅料四天王”中,通威股份最高预亏75亿元协鑫科技营收“腰斩”,净亏损48亿元,新特能源营收下降三成,净亏损39亿元,大全能源净亏损27亿元。

中游电池组件企业也步入生死淘汰赛,“组件四巨头”中,隆基绿能最高预亏88亿元,晶澳科技最高预亏52亿元,天合光能营收下降近30%,净亏损35亿元,勉强盈利的晶科能源,归母净利润也缩水超过98%。

然而,光伏企业的悲欢并不相通,昔日默默无闻做“边角料”的支架企业,首次走到聚光灯中央,成为本轮风暴冲击的“幸存者”

中信博的创始人蔡浩是一位70后,出生于安徽安庆,会计专业的他在毕业后前往昆山闯荡,曾辗转多家企业供职,从销售员起步,一路做到执行董事和总经理职位。08年他辞去工作,开办了一家五金建材公司,赚到第一桶金。

2009年,他果断放弃五金建材生意,创办中信博,进军光伏支架领域,借着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期,一跃成为国内光伏跟踪支架龙头,将产品卖到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登陆A股,成为科创板“光伏支架第一股”。

该公司的股权结构稳定,实控人为蔡浩、杨雪艳夫妇。蔡浩直接持股34.7%,杨雪艳通过融博投资和万博投资两个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股份,二者合计持股约37.08%。按4月18日收盘价计算,二人身价接近37亿元

为什么中信博在24年能逆势实现“营利双增”,可以从财报中找到答案。

营收直接对应的是销量。中信博的产品包括光伏跟踪支架、固定支架、BIPV光伏屋顶三类,早期跟踪支架和固定支架的销量“五五开”,但从23年开始,跟踪支架一跃成为该公司的主力产品,占当年营收的56%以上。

年中信博的光伏支架产品销量23.21GW,同比增长36.25%。尽管固定支架和BIPV销量均有所下滑,但主力产品跟踪支架的销量达17.41GW,较23年增长127.9%,贡献了76.3亿元的营收,占全年营收的85%。

利润与产品价格直接挂钩。中信博并没有像硅料和组件厂商一样陷入供给过剩、库存挤压、价格不断下跌的恶性循环,其产品出货价格保持稳定。

2024年该公司跟踪支架产品的单位出货价格为43.84万元/MW,与23年相比仅下跌了不到7%,而同期光伏组件的全年价格跌幅超过40%这也让该公司毛利率保持稳定,去年毛利率为18.63%,与23年相比基本持平

海外市场是中信博的“主战场”。其营收构成中,产品外销收入为73.6亿元,占营收比重接近82%。此外,海外市场的利润也显著高于国内市场,外销毛利率接近20%,内销毛利率只有12%,外销贡献了超过87%的利润

财报中提到,截至报告期末,中信博拥有迪拜、巴西、西班牙3大海外区域总部,江苏常州、安徽繁昌、安徽宿松、印度古吉拉特、沙特吉达、巴西巴伊亚州六大生产制造基地,向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交付了近1900个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别的光伏大厂不时传来停产裁员风波,中信博却在加快“招兵买马”。24年该公司在职员工数量突破2000人,较上一年度增长22.6%

02

为什么光伏支架没有陷入“价格战泥潭”?

光伏上下游产业链之间并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关系。通常情况下,上游硅料价格越低,中游组件价格就越低,对应光伏电站建设成本也会下降。也就是说,尽管光伏上中游承压,但下游电站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统计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585GW,创历史新高。超过四分之三的新增装机容量来自太阳能,太阳能装机容量新增451.9GW,增长了32.2%

中信博正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光伏支架作为光伏电站的“骨骼”,广泛应用于大型地面电站项目

该公司在财报中提到,光伏电站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式地面电站的建设成为清洁能源发电的重要支撑。全球多个主要光伏市场亚太、欧洲、拉美及中东非地区等新兴市场光伏电站建设需求不断放量,带动营收利润的双增长

除了电站建设带来的需求放量外,光伏支架之所以没有像硅料、组件那样陷入产能过剩和库存挤压,与其“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密不可分

中信博在财报中提到,公司产品为部分非标准化产品,依据客户需求及不同项目差异化设计解决方案进行定制化生产,因此公司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即根据产品订单情况,下达生产任务,实行按单生产、降低经营风险

这反映在其产销数据上。去年中信博的跟踪支架、固定支架产量分别为17.39GW、5.99GW,销量分别为17.41GW,5.80GW,基本上接近“满产满销”

该公司的存货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截止去年年底,其存货的账面价值为14.14亿元,整体金额并不低。但其存货构成中,发出商品占比49%以上,原材料占比20%,实际库存商品只有3.3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比重仅3.7%

光伏支架行业没有陷入“内卷式”恶性竞争,还与海外企业主导市场有一定关系根据Wood Mackenzie 的统计,2023年跟踪支架行业CR5达70%,格局十分集中,海外龙头企业背靠优势市场,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其中,美国的Nextracker、Array Technologies、GameChange三家企业占据全球跟踪支架市场前三名,市占率分别为23%、16%、12%。西班牙企业PV Hardware以10%的市占率位列第四名,中信博以9%的市占率跻身全球第五

综上所述,新兴市场光伏电站建设需求放量、“以销定产”的模式、海外企业主导市场,是光伏支架行业没有陷入“内卷式”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也让中信博在24年实现“营利双增”,业绩力压隆基、晶科等行业巨头。

03

“低息存钱高息借钱”,高额应收坏账

尽管业绩表现在光伏行业一枝独秀,但中信博的财务情况却“迷雾重重”。

去年中信博的财务费用攀升至3585万元,较上一年度翻了近5倍。财报中给出的解释是:主要系本期新增项目贷款、流动资金借款,导致利息支出增长。

从财务费用明细中也可以看到,利息支出是拉高财务费用“元凶”。报告期内,该公司的利息支出达5217万元,占财务费用的比重为145.5%

而这高额的利息支出,主要源自一年以内的短期借款。截止24年年底,中信博的短期借款高达9.56亿元,其中信用借款为5.17亿元,供应链平台票据贴现4.04亿元(可以简单理解为用应收账款去“借钱”)

资金紧张时融资贷款很正常,但问题是中信博并不缺钱。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报告期末,该公司货币资金有28.58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8.56亿元

而这些货币资金中,银行存款高达28.57亿元。其中受限制状态的只有784万元的共管账户资金和50万元的保函保证金,绝大部分钱都能“随取随用”。

当然,上市公司“有钱借钱”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擅长“资金腾挪术”,依靠低息贷款解决日常支出,然后将大量现金存银行或买理财赚取高息。

但问题是中信博去年利息收入只有1908万元,若以公司当前账上的28.57亿元银行存款计算,年化收益率仅0.67%,若按去年年初账上的19.03亿元银行存款计算,年化收益率也只有1%,远低于国内大型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

除了银行存款外,中信博还有8.56亿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也是买的理财产品。但去年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也只有885万元。

按理说,中信博董事长蔡浩本就是会计专业出身,资金管理不应该是该公司的短板才对,但其一边“高息借款”,一边“低息理财”的操作让人着实困惑

除了资金腾挪上的迷惑操作上,高额的应收账款也是中信博的一大“隐忧”。

资产负债表中,中信博账上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高达17.47亿元,其中应收票据1.72亿元,应收账款15.75亿元,二者占当期营收的比重接近20%。

中信博的应收账款不仅规模很大,而且整体质量也让人担忧。

实际上,在未计提坏账准备之前,该公司截止24年年末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19.59亿元,期末坏账准备高达3.84亿元,坏账计提比例接近20%

前文提过,中信博的收入主要来自海外,结合该公司在财报中列示的外币货币性项目提到,应收账款中分别有8768万美元、14.59亿印度卢比和284万欧元占,折合人民币6.3亿元、1.25亿元、2138万元。

除了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外中信博还计提了高达8720万元的合同资产坏账准备(已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提供服务而有权收取的对价被列示为合同资产),当前公司资本产负债表中的合同资产高达8.28亿元。

高额的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对中信博的资金周转构成了一定挑战,意味着其在客户侧的议价能力,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同时高比例计提坏账准备也说明其客户信用质量堪忧,未来可能存在较大的账款回收风险。

结语

毫无疑问,单就2024年业绩而言,中信博的表现可圈可点在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实现“营利”双增。但这份业绩能否持续下去,或许还要打个问号。

一方面,新关税及贸易保护政策,势必将提高其产品出口成本,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息借款低息理财”背后有哪些隐秘,尚待解开。

       原文标题 : 五金店老板跨界做光伏“边角料”:业绩力压隆基晶科,豪赚近40亿身家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