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14日晚间,光伏行业黑马泉为科技(300716)正式披露了一份重磅股权交易计划。
公告显示,公司及其他股东拟向上海赢古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售所持安徽泉为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此次转让价格暂定为 2.7亿元。
泉为科技在公告中表示,此举旨在通过回笼资金并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
交易完成后,安徽泉为将不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其控制权将转至上海赢古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不过,此次交易的估值尚未最终敲定,且因涉及到关联方尚需经过审批流程,因此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冰火两重天 从激进扩张到战略收缩
资料显示,泉为科技(曾用名为国立科技)成立于2002年,原以高分子新材料研发与生产为主营业务,201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
2022年,泉为科技高调跨界进军光伏赛道,安徽泉为绿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即安徽泉为)应运而生。作为其第二个光伏生产基地,安徽泉为注册资本3.6亿元,主营光伏组件及电池片生产,试图在HJT技术赛道抢占先机。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激烈的行业竞争导致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叠加产能利用率不足,安徽泉为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净资产缩水至约2亿元。
为聚焦光伏主业,公司2024年陆续注销了三家橡塑业务子公司,但这一“断腕”之举未能扭转颓势。此次以2.7亿元估值出售安徽泉为100%股权,也标志着其光伏战略从扩张转向收缩。
财务困境加剧 诉讼缠身叠加流动性危机
近年来,泉为科技的经营状况持续不容乐观。
虽然在2022年公司勉强实现了从大幅亏损到微小盈利的转变,但好景不长,2023年又再度陷入亏损的泥潭,亏损金额达1.39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泉为科技营收2.06亿元,净利润亏损6944万元。公司预计全年亏损额在9600万至1.35亿元。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光伏产品毛利率为负、资产减值计提、诉讼导致的预计负债增加等。
然而,公司的困境还不仅限于主业亏损。截至2025年3月24日,公司及子公司47个银行账户被冻结,占总账户数的55.29%,冻结资金约610万元,占净资产4.16%。
此外,2024年新增诉讼金额达3524.48万元,占净资产24.03%,主要源于应付账款逾期。公司虽声称正与债权人协商还款计划,但偿债压力显而易见。
在二级市场上,截至2025年4月14日收盘,该公司股价为10.57元,市值仅约1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近期管理层动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关欣与独立董事王秀峰相继辞职,引发市场对其治理结构的担忧。
出售资产仅是权宜之计?
就目前而言,从押注HJT技术到出售核心子公司,泉为科技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
市场普遍认为,该公司本次出售安徽泉为可短期内缓解流动性压力,但2.7亿元资金对于债务缠身的泉为科技而言恐难治本。
在光伏赛道“内卷”加剧的当下,未来若公司无法在技术或市场端实现突破,其光伏转型或将面临更严峻挑战。
那么,这家光伏企业能否穿越周期呢?答案或许就藏在它的下一份财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