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光伏电池龙头企业钧达股份(002865)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通过“A+H”双平台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此前,该公司曾于2024年2月、2024年10月两度递表,均因招股书失效而折戟。此次重启港股IPO,既是其应对行业寒冬的关键布局,也是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据了解,钧达股份成立于2003年,早期以汽车塑料内外饰件为主业,2021年通过收购捷泰科技转型光伏赛道,成为全球领先的N型TOPCon电池专业制造商。
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44GW N型电池产能,全年出货量达33.74GW,全球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其中N型TOPCon电池市占率高达24.7%,居专业制造商首位。
然而,这一转型背后亦伴随着阵痛。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暴跌46.66%至99.52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5.91亿元,扣非后亏损更达11.18亿元,创下上市以来最差业绩。
实际上,光伏行业2024年深陷产能过剩泥潭。TOPCon电池片价格全年跌幅超40%,均价从0.47元/W跌至0.28元/W,叠加国内市场需求疲软,钧达股份境内业务毛利率降至-1.04%,连续四个季度亏损。
此外,公司现金流压力同样严峻: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滑66.94%,一季度净流出3.84亿元,短期债务与应付账款合计超60亿元,而货币资金仅35.36亿元,偿债能力承压。
面对国内的困局,钧达股份加速转向海外市场。
2024年,其海外收入占比从4.69%跃升至23.85%,印度、土耳其、欧洲等地市占率领先,海外业务毛利率达6.37%,显著高于境内。
公司计划在阿曼投建5GW电池产能,瞄准美国市场缺口(预计2025年本土电池产能不足12GW),利用阿曼与美国的免税政策锁定高价订单。此次港股IPO募资正是为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并强化全球竞争力。
尽管钧达股份在N型技术领域保持优势,其TBC电池效率超26.5%,钙钛矿叠层实验室效率达31%,但其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减少34.58%,研发人员从1348人锐减至324人,技术迭代后劲存疑。
此外,苏泊尔创始人苏显泽自2022年起持续减持,持股比例从13.7%降至6.19%,引发市场对管理层信心的担忧。
事实上,2024年末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触底反弹,TOPCon电池价格回升3%-5%,行业产能利用率逐步修复。机构预测,随着低效产能出清,电池环节将率先受益于盈利弹性。
而钧达股份四季度亏损已环比收窄,若阿曼项目如期投产,2025年有望依托海外高价市场实现业绩反转。
在光伏技术迭代的窗口期,钧达股份选择此时冲刺H股,既是为百亿级产能投资储备弹药,也是为了在全球光伏行业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的加快,光伏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价值愈发凸显,钧达股份有望在全球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