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孤悬海外,电网自成体系。1988年建省时,只有500千瓦以上小水电站45座,火电厂10座,总装机容量50.7万千瓦。岛内河流众多,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落差大,水力发电资源丰富。记得当时,“火电派”和“水电派”争论不休,我几次试图选择立场都没成功,因为各有各的道理:水电立足本地资源,却受制于气候变化;火电技术条件稳定、“不靠天吃饭”,却要依赖岛外煤炭。当时碳排放问题还没有纳入人们视野,而水电造成的水体污染却已实实在在。可持续发展观1992年才在全世界被确认,1994年才在中国被确认。
为了实现基础设施先行的特区发展战略,头10年集中力量建设电力,到1998年已达到153.67万千瓦,大约相当建省前的7.5倍。当时是全国少有的电力超前发展省份之一。
到了2010年年底,全省电力统调装机总容量340.28万千瓦,其中水电71.10万千瓦,火电(煤电和气电)264.4万千瓦,风电5.82万千瓦。水电占比20.89%,与全国1991年占比接近。再加上风电装机容量,可再生新能源占比就接近21%。这个比重,远远超过了2010年全国水电、风电加核电的占比8.6%。目前昌江县正在建设核电项目,规模为2台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建成后,海南可再生新能源占比将超过4成,我们在全国,就是遥遥领先的“低碳省”了。
丰富的波浪能
作为一个海岛省份,海南拥有丰富的波浪能。波浪能是海洋能源中,能量最不稳定的能源。它由海洋吸收风能而形成,传递速度取决于风速、风水互动距离,可以用波高、波长和波的周期等特征来描述。
波浪能够产生巨大的破坏力,把数十吨重的巨石抛上20米之高,把万吨轮船甩上海岸,难怪苏东坡《赤壁怀古》中的“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长江沿海略显夸张,到了大海则真有其事。所以许多海港工程,如防浪堤、码头和港池,都要按防浪标准来设计。古往今来,波浪能造成过无数海难惨剧,而一旦被人类驯化,又能变成同样巨大的生产力。驾驭海浪为人所用,可以极大地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有科学家说,单是包括波浪能在内的水能,可以满足全世界所需能源的3倍。
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发明家才扎堆研究波浪能利用,由此获得的专利证书多达数百件,所以科学家们称该领域为“发明家的乐园”。1799年法国人吉拉德父子首开纪录。1854-1973年的119年间,英国登记波浪能发明专利340项,美国为61项。而在法国,有关波浪能利用的专利证书多达600多种。
而在实际应用中,最受欢迎的领域是海上航标和孤岛供电。有专家估计这方面的市场需求可能多达数十亿美元。这个乐观估计极大地刺激了各国专家的波浪能研究,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
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刺激了全球众多新能源的研究,其中也包括波浪能。我国上海、青岛、广州和北京五六家科研单位积极投入,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早已投入批量生产的航标灯发电装置。
这项新能源开发,对三沙市建设异常重要。我们主张“趸船为基、一市两区、临空布局”,航标灯必不可少。波涛滚滚,能源不断,是永续利用的可靠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