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之惑
中国对欧美韩多晶硅双反初裁
2012年7月20日,中国商务部发起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调查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补贴调查。
2012年9月17日,我国商务部正式收到江苏中能、江西赛维LDK、洛阳中硅和重庆大全新能源代表国内多晶硅产业提交的书面申请,申请人请求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补贴调查,并将该调查与2012年7月20日商务部已发起的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调查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补贴调查进行合并调查,累积评估上述3国(地区)出口被调查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的影响。
2012年11月1日,我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2012年11月26日,商务部网站公告称,将对向原产于美国、韩国和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追溯征收反倾销税,以及对上述多晶硅追溯征收反补贴税进行调查。
2013年2月20日,原定于当日公布的初裁结果被推后……
7月4日,原定于当天发布的中国对欧盟多晶硅双反初裁结果最终没有公布。一位商务部内部人士解释了没有在当天公告初裁消息的原因:第一,中欧光伏价格承诺的谈判还无结果,靴子落地晚些更有主动性;第二,中欧合作有大账,小账要服从大账。但是商务部这一做法引起了国内多晶硅企业的不满。人家盼星星盼月亮的盼着你商务部给点颜色给那些欧美韩企业,也好让自己家的多晶硅多占点市场份额,你却爽约了!你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么?
其实,此刻正是中欧光伏贸易战的艰难时刻。7月1日,欧洲与中国对光伏产品价格承诺的谈判不欢而散,由于价格过高被中方否决。在同一天,中国表示对欧洲进口葡萄酒发起反倾销调查。此举被认为是应对光伏双反的反制措施。打出葡萄酒这张牌后,欧盟没有什么反应,这似乎让人觉得以葡萄酒立案为光伏谈判加码是很幼稚的事。这就不得不更慎重了。
试想,如果去年欧洲对中国光伏产品提出双反时,中国就迅速把对欧洲的多晶硅和葡萄酒一起立案,然后双方再坐下来谈判,效果会不会不一样?现在中国对于多晶硅延误了时机迟迟不能立案,价格承诺要怎么谈?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多番延宕,在距离立案调查将满一年的7月18日,商务部对美韩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反倾销初裁终于落地。自2013年7月24日起,相关美韩企业将以保证金的形式缴纳临时反倾销税。美国企业的税率为53.3%-57%,大部分韩国企业税率为12.3%,巨头OCI仅为2.4%。但耐人寻味的是,同被列为调查对象的欧盟,却在此轮初裁公告中"漏网"。
剑指美韩,意在欧盟,再明显不过了。
2013年以来,美、韩、德三国多晶硅进口量合计占比超过85%,其中美国占比约33%。2013年5月,美国多晶硅进口均价仅为13.2美元/kg,大幅低于韩国的19.2美元/kg与德国的19.9美元/kg,而在征收差异化的税率之后,美韩多晶硅进口价格基本相同。韩国与中国在光伏领域并无贸易纠纷,因此裁定的税率较低;而美国在2012年对中国的光伏电池片裁定了较高的"双反"税率,因此,中国此次给予高税率的回击并不意外。此举必然对德国方面造成一定压力,进而敦促德国向欧盟施压,在中欧价格谈判中做出让步。
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多晶硅更像是炮灰,欧盟并不是那么在乎,万众瞩目的政策最终让人失望至极,动不到别人筋骨,也救不了自己顽疾。
看看自家的多晶硅现状:当面对政策的不确定性,早已停产的多晶硅企业不敢贸然复产,而一些上市企业出于业绩的压力,又正选择剥离和退出这个行业,我国多晶硅产业已命悬一线。在国外多晶硅企业的低价策略影响下,中国多晶硅企业亏损严重。据显示,占国内多晶硅市场87%份额的中能硅业,2012年全年亏损4.53亿美元,负债高达50.31亿美元。与此同时,占国内多晶硅市场5%份额的大全新能源,2012年四季度毛利为-178.5%,亏损7560万美元;2013年一季度毛利为89%,亏损1870万美元,负债3亿美元。
编者感叹:演足了前戏,恢弘开幕,却逃不了黯淡落幕。
大家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