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科技的雄心:助推风电和光伏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石油”

电动汽车观察家
关注

提到内蒙古,你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什么?可能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

鄂尔多斯,你想到的又是什么?可能是有钱、羊绒衫、鬼城、煤多……

对于某个地方我们往往会有自己的一个固有印象,而当你踏上这块土地后可能会有全新的认识。

10月12号,应邀参加远景科技集团(下称远景)的零碳峰会,第一次来到鄂尔多斯,真是刷新了我对它的印象。

整个城市干净的不像话,绿化也好的一塌糊涂,一扫脑海中污染严重的脏乱印象。

而更大的改变来自于参加完零碳峰会,对当地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后。

知道远景,是因为它在2018年收购了日本AESC 80%股权,正式进入动力电池领域。而AESC是2007年由日产NISSAN和日本NEC合资的电池企业,全球卖了60万辆的日产聆风Leaf的电池就是由AESC独供。

收购后成立的 “远景动力”,根据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远景动力排名第9。

远景:鄂尔多斯零碳实践

图为SNE Research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

这家做可再生能源电力起家,后布局能源物联网的公司,再进入动力电池板块——从发电端到用电端,远景正在向成为全球企业、政府和机构的零碳伙伴转变。

这场零碳实践,正由远景在鄂尔多斯发起。

1

远景到底是干嘛的?

远景07年成立,做风电技术起家,截止今年已有超过12,500台远景智能风机并网,据BNEF统计,远景旗下远景能源位列2020年全球风机市场排名第4。

远景:鄂尔多斯零碳实践

国际研究机构伍德麦肯兹(WoodMackenzie)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远景能源风电中标更是全国第一,可以说远景赶上了最近这10年风电市场的大风口,一手开拓全球化版图,一手布局以新能源为主的多元化业务。

截至目前,远景旗下共有3个核心业务板块:

  • 远景能源:智能风电和智慧储能系统。

  • 远景动力:动力电池业务。

  • 远景智能:智能物联操作系统与面向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城市基础设施场景的解决方案。

可以看出远景从风电到电池再到零碳,一直在构建以新能源电力为核心的技术生态。而这和能源转型与汽车产业转型的需求不谋而合:当前中国乃至全球正在进行新型能源结构转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做支撑,以支持新能源汽车从产品本身、能源供给、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交通出行等的全面碳中和。

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样面临零碳转型的挑战:大家经常诟病新能源汽车用的电是火电,不够环保。尤其汽车制造阶段因材料、零部件生产所带来的碳排放备受关注。其中,动力电池的能耗占大头,据研究机构测算电池生产的碳排放可高达106 kg CO? e/kWh。

而作为汽车产业的中间一环,远景不仅为合作伙伴提供零碳解决方案,同样对自身的碳中和转型提出了要求:在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的国家目标下,远景提出自己的碳排放目标,承诺将于 2022 年年底实现全球业务运营碳中和,2028 年年底实现供应链碳中和。也就是说,2022年远景将为OEM提供碳中和的电池产品,帮助电动汽车实现供应链减排。

所以远景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

按照CEO张雷的话说:“远景是一家能源公司,一家智能物联科技公司,并将成为一家未来零碳生活方式打造公司。我们希望通过创造性的技术与设计,把科技变成可以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产品”。

2

远景在鄂尔多斯要干嘛?

本次远景在鄂尔多斯零碳峰会上发布了其核心业务的集大成者——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这是以远景动力20GWh电池生产制造基地为核心,集成了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与储能、电动重卡、电池材料、绿色制氢等上下游业链,将风电、光伏、储能、碳管理、电力交易等软硬件结合,实现整个园区零碳闭环。

这个园区不仅涵盖了远景的核心业务和产品,更是融合了远景的零碳理念。

远景认为鄂尔多斯未来将有可能成为绿色新工业革命的新“曼彻斯特”,为什么?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内蒙古鄂尔多斯拥有丰富的能源、化工、建材资源,号称“塞外宝库”。鄂尔多斯探明煤炭储量2102 亿吨,约占全国的1/6;探明天然气储量近5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3,是国家“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之一。正因如此,内蒙古是我国碳排大省,一年碳排放量约为7 亿吨,鄂尔多斯就占据1/3。

从传统高能耗高碳排转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像鄂尔多斯这类城市的必然选择,而拥有丰富的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使这一切有了转型基础。

万事开头难,一切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不仅要有绿色能源生产的基础,还要有可持续新兴支柱产业才可以,这样一个城市才敢下决心和重本进行转型。

远景的零碳产业园就是一个抓手,从点到面,将绿色能源、交通、化工三大板块融合,打造一个零碳新范式。

3

动力、储能两手抓

既然本身就是在做“发电端”的生意,储能是必备的,现在又延展到了“用电端”,电池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远景切入到电池领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远景动力目前在日本、英国、美国布局了3个工厂,共计7.5GWh的电池产能,主要生产车载动力电池。

随后远景在无锡建设了国内第一个电池工厂,规划产能20GWh。据远景动力中国区销售副总裁杨晓伟介绍,目前无锡工厂一期5GWh已经投产,产能爬坡已完成,以车载三元动力电池为主,储能电池为辅。

上文提到鄂尔多斯的20GWh电池产能,以磷酸铁锂为主,主要生产搭载于商用车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产品。

远景:鄂尔多斯零碳实践

图为远景在鄂尔多斯电池工厂设计图

根据远景最新的电池产能规划,多个海外新建工厂项目已启动,分部位于法国杜埃、英国桑德兰、日本茨城县。

  • 法国杜埃工厂将于 2030 年实现年产能 24 GWh,并具备实现 40 GWh 的扩容潜力;

  • 英国桑德兰工厂将于 2030 年实现年产能 25 GWh,并具备实现 35 GWh 的扩容潜力;

  • 日本茨城县工厂规划产能 18GWh,全部投产后可为 30 万台电动汽车提供全新一代动力电池产品,一期工厂将于 2024 年开始量产。

算下来,远景总共规划的电池产能将达到114.5GWh,并还有31GWh的扩容潜力。

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和全球化布局,做电池不仅补足远景在储能侧的自有供给能力,还顺势切到了新能源汽车赛道,“能源和交通”一前一后的两大业务遥相呼应,待电池退役后再进行材料回收利用,回到动力电池和储能里,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闭环。

储能方面,远景也是捷报连连:9月中标全球规模最大的源网荷储示范项目——三峡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提供一期70MW/140MWh智慧储能系统。10月中标华润电力两个风电项目配套储能系统,提供64MW陆上智能风机和6.4MW/12.8MWh智慧储能系统。

4

聚焦高端乘用车、商用车

不得不说,远景战略的高度、格局和布局是到位的,但任何“远景”最终都是要落地的,否则都是空中楼阁。

具体到动力电池业务上,杨晓伟表示目前将聚焦在海外和国内部分高端乘用车和商用车两条业务线上。

为什么是高端乘用车?杨晓伟解释道:“远景动力给日产Leaf车型的电池已经升级到第四代产品,累积供应超60万台,至今仍保持零重大安全事故,这对于三元电池来说很不容易,其背后是十几年的经验积累和对研发、生产、工艺的严格要求。高品质的三元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续航能力更强,但相对成本也比较高,往往高端的主机厂商会选择这一类产品。”

今年7月,法国雷诺与远景动力达成合作,雷诺向远景提供5年40GWh至120GWh动力电池订单。


远景:鄂尔多斯零碳实践

图为远景与雷诺签约现场,法国总统马克龙到场见证

同时远景动力将继续为日产提供下一代动力电池系统。

在商用车领域,远景动力刚刚与一汽解放达成合作,为其配套动力电池。同时一汽解放也在鄂尔多斯落地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双方共同落地换电重卡示范运营。

为此远景还与鄂尔多斯本地企业合资成立一家新公司,名为圣源新能源,主要负责重卡换电站的建设及运营,目前第一个换电站已经投入使用。

现在鄂尔多斯煤炭产销量稳定在6.6亿吨左右,对应有33万辆煤炭柴油重卡。

作为能源大市,自然也是能耗大市,减排压力迫在眉睫。同时鄂尔多斯可供开发的太阳能、风能也均在千万千瓦以上。

据杨晓伟介绍,基于鄂尔多斯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当地成规模短倒重卡的特殊场景,以及远景在绿色能源、智能电网、动力电池领域等技术和能源系统整合能力,远景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开展换电站的绿电运营,降低运营成本,实现重卡的用电清洁。

同时,利用换电站的储能属性,换电站可以通过智能物联网参与到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此外,通过退役动力电池通过梯次利用成为风光配套储能,将实现全生命周期价值挖掘。

上文提到鄂尔多斯的20GWh电池产能,主打磷酸铁锂电池,其中一半产能为车用,针对续航里程要求不高或成本敏感型车型,其中就包括换电重卡,另外一半产能为储能。

如果鄂尔多斯33 万辆柴油卡车进行电动化替换,每年将减少3000 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节省运营成本300 亿元。所以远景以此为开端,引导新能源商用车在运输、环卫、城市渣土、物流、公交等场景的广泛应用,在鄂尔多斯打造新能源商用车示范运营基地。

换个角度来看换电站其实也是储能站,有了储能侧的大规模应用,补足了原有AESC只在车载动力电池的局限,在被远景收购后迎来一个新的迸发机遇。

可以看出在新一轮全球能源转型,尤其是中国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远景正在把自己从一个风电科技公司向提供零碳解决方案的公司转型。

助推风电和光伏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石油”,智能物联网成为“新电网”,这就是远景的雄心。

——END——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