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锐
编辑 | 杨锐
排版校对 | 甘惠淇
01
美国对光伏制造的新关税再次升级,最高税率超3400%。
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了其对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的反倾销税(AD)和反补贴税(CVD)调查的终裁税率。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披露,美国商务部裁定马来西亚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税率为8.59%到81.24%、泰国为111.45%到202.9%、柬埔寨为125.37%、越南为271.28%。
同时,美国商务部裁定马来西亚光伏产品的反补贴税率为14.64%到168.8%、泰国为263.74%到799.55%、越南为68.15%到542.64%。同时,此次结果中,被裁定补贴幅度最高的柬埔寨企业,税率高达534.67%到3403.96%。
此次新关税税率针对不同国家有差异,不同企业也有差异。双反终裁所涉企业中,晶科、晶澳、天合等中企龙头的当地企业面临高达40.30%~375.19%不等的双反税。相比之下,此轮美国光伏双反的主导者韩国韩华,其马来西亚工厂的双反税率仅为14.64%。
这次裁定是美国商务部近一年来的调查结果。
早在一年前的2024年4月24日,由Convalt Energy、First Solar、Meyer Burger等七家在美光伏制造商组成的美国太阳能制造贸易委员会联盟宣布,向美国商务部以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递交申请,要求对进口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光伏电池和组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2024年11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初裁结果,认定来自上述东南亚四国的太阳能产品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在美国市场倾销,并建议对这些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关税。
下一步,根据时间表,这一关税将等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2025年6月2日最终裁定后生效。
02
虽然此番东南亚供应链受打击沉重,但光伏制造“回流”美国本土也并不容易。
一方面,近期针对中国本土出口以及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构建的海外光伏供应链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如上述反倾销税率和 “对等关税” 等,严重冲击了中国光伏企业多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深耕成果。
事实上,作为中国光伏产业链在海外唯一成规模的生产基地,东南亚是中国光伏产品前往美国的政策缓冲地带。早在2012年,美国先后对进口光伏产品施加多轮贸易壁垒,中国光伏企业陆续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东南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南亚地区光伏组件的产能78.8GW, 已规划在2027-2030年期间新增的组件产能为14GW,其中我国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的电池、组件产能均超50GW,硅棒、硅片产能约26GW。此外,石英砂、光伏玻璃、逆变器等中国辅材、设备企业也都在东南亚地区有业务布局。
但在美国关税“大棒”反复威胁之下,当前光伏产品在东南亚的转口贸易价值面临失效,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输美量已急剧减少。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2024年,东南亚四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组件约占该国总进口量的82%。但2024年12月,美国从东南亚四国进口组件从当年4月的高峰期下降七成,比重降至55%。
据财新报道,2024年年末至今,包括晶科能源马来西亚槟城工厂在内的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工厂已陆续停产或关闭,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东南亚四国的光伏电池片环节的开工基本停滞。从2024年6月起,不少中国厂商东南亚工厂已开始调整生产计划。
另一方面,虽然美国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美国本土光伏制造业的发展,但“回流”进程充满不确定性。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 2024年美国光伏组件进口总量为48.7GW, 其中东南亚地区占比65%,而东南亚地区80%的产能是由中国企业投资建设。 同时, 中国企业通过墨西哥、土耳其等第三国转口的规模达8.3GW,占美国进口量的17%。
当前,美国本土光伏制造成本较东南亚高30%, 且面临劳动力短缺、 供应链不完善等挑战, 美国市场组件价格已为全球最高( 约为其他地区的三倍), 叠加此次东南亚地区被加征高额关税后,中国企业的海外产能出口成本将大幅上升,推动美国本土光伏装机成本进一步增加35%以上。
而且,美国本土产能短期内完全难以支撑其本土需求。
据财新援引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分析,虽然美国本土现有组件产能已超过50GW,但考虑到产能爬坡和实际开工,美国短期内仍需依赖部分进口量以补充市场空缺。该机构测算,在今年55GW美国光伏预计的装机量当中,约26GW将来自美国本地的制造商和本土生产工厂,剩余约30GW还将来自海外进口。
光伏资讯机构InfoLink则分析称,对于美国光伏市场来说,电池产能不足是当前关键问题。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组件产能达50.5GW(吉瓦),但本土电池产能仅有2.3GW,排除薄膜组件产能后,美国仍有约37GW的电池产能缺口。
因此,短期内,美国仍需依赖进口光伏产品,包括东南亚四国以外的其他新兴起的制造基地,或是来自较低关税税率的马来西亚等。
而天合光能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也表示:“美国本地产能方面,组件大概能满足50%的需求,而电池只能满足20%至30%的需求。”
此外,综合多家机构的分析,业内普遍认为,由于特朗普上台以来的一些政策将推高光伏成本,美国本土光伏装机需求增长非常有可能放缓,进而导致美国光伏产业陷入“高成本-低需求-投资萎缩”的衰退螺旋。
03
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
为了应对美国关税壁垒,中国光伏企业早就开始积极探索第三国路径,加速海外布局,并通过技术迭代(如TOPCon、HJT电池技术) 巩固竞争力。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马海天近期撰文指出,如果以欧洲的20%对等关税作为基准,那低于20%的关税且具备光伏制造能力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东和北非地区, 包括土耳其(10%)、 阿联酋(10%)、 沙特(10%)、阿曼(10%)、 埃及(10%)、埃塞俄比亚(10%)等, 预计未来北非和中东地区将会取代东南亚地区成为新一轮的出口美国区域。
“未来的光伏制造模式可能会变成‘中国或东南亚地区电池+中东北非地区组件’。”据马海天分析,这一模式既可以享受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成熟的产业链,也可以享受中东北非地区较低的对等关税。
实际上,中国光伏中东北非部分地区已开始布局本地产业链。
此前,去年7月,晶科能源和TCL中环宣布将前往沙特投资设厂。2023年10月,天合光能已宣布将在阿联酋推进光伏垂直一体化产能项目。亦有光伏企业开始关注南亚斯里兰卡、非洲埃及、埃塞俄比亚等不同市场的设厂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加起来的在建电池产能已达50GW, 基本可以满足美国装机需求。 目前来看,ET的埃及项目、Toyo的埃塞俄比亚项目以及土耳其的当地产能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中国光伏企业借道东南亚,更多考虑是将其作为出口美国的跳板。而中东北非市场的不同点在于,其还具备不俗的需求空间。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此前接受采访时就曾谈到,晶科能源去沙特建厂,是以当地或周边为主要市场,最终目的是为了供应沙特等中东地区。
另一方面,从目前态势看,中国光伏企业也并不会从东南亚“大撤退”。
中信证券在此前发布的报告中就指出,虽然美国对东南亚四国电池“双反”和加征普遍关税可能抬升中国厂商海外产能生产成本,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但相较于美国本土制造成本,或仍具相对优势,对光伏电池组件产品“中国品牌→东南亚制造→出口美国”的商业链条尚未造成根本性冲击。
SMM(上海有色网)光伏高级分析师毛婷婷也在近日的媒体采访中表示:“据SMM了解,自美国对东南亚进行双反调查以来,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电池组件开工率受到一定影响,加速产能转移至印尼、老挝及中东等地。”
而对于不可忽视的美国市场,中国光伏企业也早已建厂布局。
2024年9月,晶科能源曾公开表示其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工厂获得美国《降低通胀法案》(IRA)税收抵免,成为首家获得这一激励的中国光伏企业。该工厂年产能为400兆瓦(MW),新投产美国2吉瓦(GW)产能也会积极争取相关补贴。
此前,隆基绿能美国合资工厂5GW产能已于2024年一季度开始投入运营;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多家光伏龙头在美国亦有产能布局。
不过,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IRA 补贴将面临不确定性。InfoLink认为,如果 IRA 的激励政策削弱,许多计划中的大型项目可能被迫延后或取消。同时,美国正在探索与“受外国关注实体”(FEOC)相关的政策方向,意在防止中资企业拿到 IRA 中的赴美建厂相关补贴,这无疑将对赴美设厂光伏制造企业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和政策环境,加大非美市场开拓,推动技术升级和品牌塑造,实现市场多元化+业务本地化+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或将成为对冲风险和盈利回升的关键。”中信证券认为,在本土化制造要求提高(尤其是组件环节)的趋势下,硅料、硅片、电池及配套辅材等产业链上中游环节直接出口比例加速提升,成为当前光伏供应链全球化的新方向,中国光伏行业进入出海2.0阶段。
无独有偶,马海天也在上述文章中最后总结指出:“美国此次关税政策, 对光伏产业的影响呈现短期冲击显著、长期倒逼转型的特点,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需聚焦海外产能优化、技术自主创新、市场多元化三大方向,同时通过反制措施维护产业利益,全球光伏产业链的深度调整不可避免,但开放合作仍是实现绿色能源转型的最优路径”。
原文标题 : 东边不亮西边亮!美国再对东南亚光伏加关税,中东北非或为新投资“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