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终裁落地,最高税率超3403%!贸易壁垒难挡“中国光伏”的全球化浪潮

光符
关注

2025年4月21日,双反终裁落地,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征收最高3521.14%的“双反”税,其中柬埔寨部分企业税率甚至突破3400%。

这一近乎“窒息式”的关税政策,看似封杀了中国光伏企业借道东南亚出口美国的路径,但细究之下,中国光伏的全球化布局早已突破单一市场依赖,一场“技术+产能+模式”的突围战正悄然升级。

01 关税大棒下的“数字游戏”:政治博弈大于实质杀伤

税率高企背后的逻辑陷阱

美国此次“双反”税率的制定充满矛盾。一方面,反倾销税最高达271.28%,反补贴税则覆盖14.64%-3403.96%,叠加后部分企业综合税率超过3500%;另一方面,美国本土电池产能仅2.3GW,缺口高达37GW,仍需依赖进口填补需求。

业内人士直言,此类税率更多是“政治表态工具”,而非基于市场逻辑的合理调控。

短期冲击有限,长期倒逼转型

中国光伏企业早在2024年初裁后已启动产能转移。东南亚40GW产能中,超80%关停或转向印尼、中东等地。

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企业通过印尼工厂维持对美出口,且美国本土组件产能中,中国企业已占13GW,预计2025年将突破20GW。

02 中国光伏的“三重破壁术”

技术碾压:HJT+钙钛矿构筑护城河

捷佳伟创HJT设备订单暴增200%,量产效率突破25.6%;隆基绿能加速BC电池技术融合,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5%。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18个月,中国企业正以效率优势对冲关税成本。

产能重构:从“东南亚跳板”到“全球织网”

美国本土化:隆基俄亥俄州5GW组件厂投产,晶科、天合通过合资模式规避关税;

中东新枢纽:中信博在阿联酋建成1.5GW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中东2030年装机预计达180GW;

非洲潜力市场:埃及、阿曼等地成电池片出口中转站,同时开发本地电站需求。

模式升级:从“卖组件”到“卖解决方案”

阳光电源储能业务营收占比突破32%,光储一体化项目中标沙特7.8GWh储能订单;阿特斯通过“技术授权+EPC”模式,将中国标准输出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03 全球化浪潮下的“幸存者法则”

多元市场对冲风险

2024年中国光伏出口结构中,美国占比已从30%降至15%,中东、非洲市场贡献率提升至25%。晶澳科技、协鑫科技等企业加速在沙特、阿曼布局全产业链,构建“中国技术+属地产能”生态。

政策博弈下的长期博弈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虽补贴本土制造,但一体化组件成本高达2元/W,较东南亚高20%-30%。中信证券测算,即使叠加60%-80%关税,中国海外产能仍具成本优势。

结语:壁垒越高,浪头越猛

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之际,中国光伏企业已悄然完成从“产能出海”到“技术+标准+生态出海”的跃迁。

正如通威集团刘汉元所言:“未来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将撬动50万亿人民币全球化布局,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载体。”

这场贸易围剿,终将证明:真正的全球化,从不惧怕任何形式的壁垒。

       原文标题 : 双反终裁落地,最高税率超3403%!贸易壁垒难挡“中国光伏”的全球化浪潮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