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两大光伏企业同日退市!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 中字

4月1日,沪深交易所的两则公告,宣告了A股市场两家光伏企业的黯然离场。*ST嘉寓(300117)与*ST旭蓝(000040)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触及面值退市规则,发布终止上市公告,成为新一轮退市潮中备受关注的企业。

其中,*ST嘉寓自2025年2月11日首次跌破1元后,股价持续低迷,最终在3月31日确认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公司同时存在净资产-21亿元、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等退市情形。

*ST旭蓝股价自2024年12月31日起持续低于1元,期间虽经停牌整改,但非经营性资金占用75.27亿元未能解决,叠加未按期披露年报等违规行为,加速退市进程。

至此,2025年首批面值退市企业名单正式落定。两家公司从曾经的行业先锋到如今的退市结局,其兴衰浮沉折射出光伏行业竞争格局的剧变与跨界转型的深层挑战。

从行业标杆到退市样本

*ST嘉寓而言,该公司可谓是跨界光伏反噬的典型案例

*ST嘉寓成立于1987年,于2010年登陆创业板,曾以“节能门窗第一股”闻名。2016年启动光伏转型,先后投资徐州组件基地、辽宁阜新2GW异质结(HJT)产线,2023年光伏业务营收占比达85.2%。

然而,激进跨界导致资金链断裂,2021-2024年累计亏损超37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180.05%。2024年,三家子公司破产清算,重整计划流产,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ST旭蓝而言,则因财务造假黑洞吞噬了其新能源梦

公司前身为东旭蓝天,控股股东东旭集团2015-2019年通过虚构交易、虚假记账等手段虚增货币资金,累计违规金额超200亿元。2024年因75亿资金占用未整改遭监管重罚。

虽布局光伏电站与环保业务,但2024年营收仅10-13亿元,亏损3-5亿元。核心技术缺失叠加母公司掏空,致其成为资本运作失控的牺牲品。

跨界光伏因何失败?

那么, *ST嘉寓与*ST旭蓝两家公司跨界光伏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共性困境方面一是技术迭代脱节。嘉寓押注HJT技术但量产效率仅24.5%,落后行业头部企业2个百分点,量产效率与成本管控均不及通威、隆基等龙头;旭蓝依赖代运维服务,缺乏组件制造与电站开发核心技术,依赖EPC模式毛利率长期承压,难抵价格战冲击。

二是产能盲目扩张。嘉寓2022年投产的阜新基地产能利用率不足30%,库存跌价计提超6亿元;旭蓝电站资产因限电率攀升减值压力加剧。

在差异化方面,嘉寓表现在债务雪球效应,2024年三季度货币资金仅1.04亿元,短期借款达29.7亿元,流动比率0.31揭示偿债能力崩溃。而旭蓝则是治理结构塌方,实控人李兆廷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金,2024年三季度其他应收款暴增12.95%,暴露内部控制失效。而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超70亿元,实际控制人亦因涉嫌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

而实际上,这两家公司的陨落,亦是光伏行业洗牌加速的缩影

从市场形势来看,2024年光伏企业整体市值缩水超67%,77家上市公司中57家跌幅超70%,*ST爱康、ST阳光等已先后退市。行业面临“供需错配、竞争加剧、技术迭代”三重压力

而嘉寓与旭蓝两家公司既高估了跨界转型的可行性,又低估了行业技术壁垒与政策波动,导致其对光伏市场出现严重误判。

结语:光伏赛道,剩者为王

现如今,当退市钟声为ST嘉寓与ST旭蓝敲响,这不仅是个体企业的谢幕,更是中国光伏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发展的转折注脚。

对于幸存者而言,只有聚焦核心技术、优化财务结构、谨慎跨界扩张,方能在行业红海中立足。

展望未来,在“双碳”目标的马拉松赛道上,唯有技术深耕与合规经营并重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迷雾,抵达产业升级的彼岸。(光能量)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