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锐
编辑 | 杨锐
排版校对 | 甘惠淇
01
“消息属实,行业内部正在讨论相关方案。”5月13日,某头部光伏企业相关负责人向「预见能源」表示。
据第一财经、财联社等媒体报道称,有头部硅料厂商提出了减产挺价的方案,且该厂商与部分硅料厂商进行了事先沟通,但方案能否成行尚是未知数。此前市场有传闻称,业内正计划由硅料行业排名前6的厂商来收购剩余所有硅料产能,且某头部厂商提议减产挺价,并设置了挺价的目标区间。
据上述媒体报道,目前头部硅料企业已基本达成共识,共识的第一步是减产,最头部的企业要大幅减产以实现硅料的库存的去化。第二步是产能的去化,目前的基本思路是以收买的方式实现尾部产能的去化。
资金方面,前期需要金融企业来提供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支持,或是通过主管部门引导下成立专项基金进行操作,通过未来的利润来实现金资金的退出。
据业内人士透露,眼下的光伏硅料环节基本每月开一次“碰头会”,由企业中层干部参会并谈论减产的相关议题。目前头部几家硅料企业有意向联合推动产能整合,不过目前还处于早期商议阶段,细节还未完善,仍需要商议如何推动,但业内对该计划的预期较好,绝大多数亏损企业也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退出。
光伏产业链较长,上游环节硅料主要指多晶硅基础原材料,从硅矿冶炼而成的工业硅中提纯而得;中游包括硅片、电池片,硅片由硅料制成的硅棒、硅锭切割而来,加工后制成光伏发电核心部件电池片;再由电池片互联制作出最终产品组件,成为光伏电站中承担光电转换的核心设备。
当前,多晶硅硅料环节处在“6+N”的产业格局中。“6”即六家头部公司,分别为通威股份及其下属的四川永祥股份的90万吨、协鑫科技50万吨、新特能源30万吨、大全能源30万吨、东方希望25.5万吨、亚洲硅业22万吨,合计超245万吨的硅料产能,占据行业85%以上有效产出。
而“N”则代表硅料产业环节剩余所有公司,数量众多但占据总和市场份额较小,有一定代表性的为青海利豪、合盛硅业、新疆晶诺、新疆其亚、宝丰能源、宁夏润阳、固阳东方日升、固阳弘元绿能、天弘瑞科、青海南玻等。
实际上,经过高利润产能快速扩张后,光伏行业面临较大困难。其中,上游硅料环节的多晶硅产能近几年呈翻倍增长,当前行业总产能已超过300万吨/年,远超需求。其中仅上述行业头部6家企业的已有产能已足够满足当下全球150%的需求。
库存方面,相比于硅片与电池片相对较低的库存,当前硅料厂库存约26万吨,行业总库存预计在45万吨左右,总体库存压力仍较大,需较长时间消化。
产量方面,国内月度产量在2024年4月达到18万吨最高点后,产量持续下滑, 今年1-2月月度产量已回落至9万吨附近,行业开工率回落至35%左右。从供需来看,目前供需基本处于紧平衡状态。
价格方面,近期受下游抢装潮影响,光伏产业链多个环节出现价格回升,但硅料环节未受传导。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在3月26日的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根据下游大幅消耗多晶硅库存的举动来看,目前行业对中长期需求的态度较为消极,现阶段硅料价格上涨动力不足,若无其他利好因素,短期内价格以平稳为主。
2024年是光伏硅料环节价格“雪崩”的一年——从年初6.5万元/吨到年底3.9万元/吨,降幅高达40%。而不足4万元/吨的成交均价,已经逼近绝大多数硅料企业的生产成本。
根据SMM统计核算数据,行业平均成本在4.2 万元/吨,根据企业财报公布数据及目前原料价格,行业中成本较低的颗粒硅,现金成本可以做到3万元/吨以内,棒状硅头部企业现金成本可控制在3.5-4万元/吨,部分成本较高的企业,现金成本在4.5万元/吨以上。
另据BNEF统计2024年全球主要企业生产数据,国内成本较低的企业主要有协鑫、通威、大全、东方希望、新特能源等,海外成本相对较高,成本最高的达到近14.5万元/吨。从全球装机需求来看,供需平衡点成本约为人民币4.7万元/吨。从全球装机需求来看,供需平衡点成本约为人民币4.7万元/吨。
产能过剩叠加价格腰斩等多重因素之下,2024年硅料大厂均遭遇“滑铁卢”,四大龙头企业全年巨亏:国内硅料行业的第一大通威股份2024年度净亏损70.39亿元,协鑫科技亏损47.5亿元,第三大企业大全能源亏损27.18亿元,新特能源预亏39.05亿元。
当下,从行业平均利润率分析,多晶硅利润从2024年4月开始转负以来持续亏损,硅料环节整体仍在亏损。只有颗粒硅与部分头部棒状硅生产厂家不亏损现金流,但其成本压力依然较大。
02
“由于是行业源头,硅料环节的减产共识等效于全行业的减产共识;由于是周期之母,硅料盈利能力的恢复意味着全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由于有很高的进入壁垒,使得该环节有价值留下来的企业只剩六家,所以硅料是产业共识的基点。”此前的5月3日,资深行业人士张治雨曾在其个人微信发文呼吁称。
“本轮行业亏损可能主要通过供应端进行调整。”华泰期货此前也曾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光伏行业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阶段, 行业成本压力大,同时面临消费增速下滑困境,想要有效缓解困境,必须从产量端进行限制,目前通过行业协会自律减产,短期现货价格回暖,有一定效果,但如果利润好转,供应压力将会再次出现。
上述报告指出,从多晶硅行业发展周期来看,行业已经经历多轮周期,前几轮亏损周期主要通过刺激消费端与技术升级改善,但2010年以后行业成本已经下降较多,除颗粒硅技术外,改良西门子法预计成本降低空间相对有限,通过技术升级走出困境也相对较难。
从消费端来看,全球新增光伏装机经历2022-2024年连续高速增长后,新能源并网消纳存在一定瓶颈,新增装机增速将明显下滑,根据BNEF统计数据,2022年-2024年全球年化新增装机速度达到48%, 2025年开始或降至10%左右,后续几年或进一步降低至5%,未来几年对多晶硅需求量在170-190万吨/年,因此消费端也难超预期增长。
从供应端来看,按照相对乐观全球新增装机预期估算,对多晶硅需求量在170-190万吨/年。而目前仅国内产能已达到300万吨以上,还有较多已建成未投产产能,叠加海外产能,预计总产能超过350万吨,且近300万吨产能是2020年之后建成投产,单纯依靠限制新增产能很难解决行业过剩困境,只能通过限制产量进行调控。
事实上,从2024年开始,政策层面已经陆续颁布一些相关产业政策。
2024年10月下旬,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文给出0.68元每瓦的行业最低现金成本价,指出低于成本价中标行为违法,以打击恶性竞争,稳定市场价格。
2024年11月,工信部发布公告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引导地方合理布局光伏制造项目,鼓励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提高到 30%。同时提高了产品性能、电耗、水耗等技术指标,如多晶硅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还原,综合电耗小于40/53度/kg。
之后不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将光伏硅片、电池、组件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压缩部分落后产能盈利空间,加速产能出清。
12月的宜宾大会又达成行业自律公约并签署协议,加强行业内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推动企业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之后,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又相继发布消息称,为破除“内卷式”恶性竞争,促进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旗下硅料企业将有序减产控产。另一硅料龙头协鑫科技也表示支持行业自律,将与其他企业协同减产控产。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对新增产能进行了相关限制,但现有产能过剩已经比较严重,对行业影响相对有限。行业自律限产目前来看具有一定效果,多晶硅月度产量已经下降至10万吨以内,但自律限产约束性相对有限,若价格给到企业一定利润,预计又会再次提升产量。
“希望行业真的有能够落地的变革举措出来。”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前述文章中,张治雨也表示:“今天任何企业、任何个人都无法阻挡行业共识之大势,我们光伏企业家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组织起来应对今天的行业危机,抛弃以往那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否极泰来。”
原文标题 : 突发!光伏头部硅料企业将联合收购尾部产能推动行业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