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寒冬中的奋进者
冬天来了。去年此时,光伏行业还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今年却迎来了一个寒冬。
欧债危机加剧,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光伏组件和基本原料多晶硅价格不断跳水。在全球光伏行业居领先位置的中国光伏企业,如何应对严峻形势?
早上9点多钟,记者来到英利的大门口,一街之隔的光伏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英利四期600兆瓦工程的建设工地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进入三号厂区,物流调度站里,正准备装车的张师傅是天津宏通货运代理公司的司机,主要往天津保税区运货,他说近两个月这条线每月都要跑个20来趟。生产运营部的尚红林手上拿着发货通知单,上面详列着这一天的任务量是45个柜,相当于约6兆瓦的运量,既有发往国内企业的,也有发往德国、美国、希腊等市场的光伏组件。
在全行业陷入困境时,这家占据全球市场10%份额的光伏企业为何显得如此从容不迫?
前瞻性战略先行一步
上午10点,正赶上英利欧美分公司负责人的“碰头会”。从美国、德国、希腊等市场一线汇聚总部的负责人们带着市场情况、营销问题与应对建议而来,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苗连生认真地听着,时而提出看法。
两个半小时的讨论,已经把英利在国际市场应对光伏寒冬的营销战略大致勾勒了出来,这些战略更多的不是如何解决现有组件销售受阻、利润下降的燃眉之急,而是如何寻找产业未来的利润增长点。产品差异化、营销差异化、轻资产扩张和提高规模化经济效益,这是英利明年要办的四件事,是英利应对光伏寒冬的“招数”,也是新产业形势下的利润增长点。
在苗连生看来,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是企业的灵魂,身处危机之时,要为危机后的产业新机遇提前谋划。9月29日,英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20千瓦时磁悬浮储能飞轮实验样机下线,使英利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初露端倪。这种储能技术是新能源实现从替代能源变为主力能源的关键,英利要在这一领域占领先机。
两年前类似的一幕也曾上演。2009年2月,在光伏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入发展低谷时,英利却在年报中披露高纯硅生产项目,英利投资的六九硅业将采用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硅烷法”生产太阳能级和电子级高纯硅料,一期年产3000吨,这不但突破了多晶硅国际巨头的封锁,还使英利实现了从多晶硅生产、硅锭铸造、硅片切割、光伏电池生产、光伏组件制造到应用系统的垂直一体化运营模式。
同时,英利早早开始布局国内市场。2010年,英利一举拿下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70%的组件供应,虽然当时少赚了9000万美元,但让更多的国内光伏应用潜在客户熟知了英利品牌。
正是这样的未雨绸缪,使英利在2010年收获1063兆瓦的销售量,实现销售收入137亿元,光伏组件占据全球市场10%的份额;在今年市场转冷的第二季度,英利也拿出了净收入6.806亿美元的不错业绩;在国内,今年英利先后完成青海乌兰和格尔木110兆瓦组件供应、锡铁山35兆瓦组件供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