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旧事重提?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回顾中美贸易案的历程。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10月19日,有美国SolarWorld公司牵头的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貌似申诉,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展开“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征收超过100%的反倾销税。这是美国队中国清洁能源产品首次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10月11日,美国商务部最终判决,对从中国进口太阳能板与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34%至47%的关税。
第一次“双反”后,中国光伏寻找到一条补救措施,即通过在第三方国生产,绕开关税壁垒。然后好景不长,正当中国企业欢天喜地的以为从此逃离了光伏噩梦的时候,美国第二次“双反”又来了!
2014年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本次调查的涉案产品为晶体硅光伏电池,不论是否单独、部分或完全组装成为其他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电池,组件,层压板,面板和建筑一体化材料等。涵盖2011年双反调查所没有包括的其他所有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对华光伏产品进行全面限制的意图十分明显。
7月2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初裁结果,认定从中国大陆和台湾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存在倾销行为。联系到这次SolarWorld递交的申请上的一段话:“中国政府还可能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其中一些可能是该诉讼当事人的中国国有太阳能制造商,构成所需的情势变更审查。”我们或许可以猜测,“黑客”事件影响了美国的初裁结果:因怀疑中国政府将信息透露给涉及的中国太阳能制造商,因此中国光伏开辟了第三方国生产道路,从而避开了关税壁垒。
与第一次“双反”被动接受、寻求第三方国生产来避开贸易壁垒不同,这次中国主动迎战。8月14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决定自9月1日起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的受理。这一消息让对中国出口多晶硅的美国公司坐立难安。太阳能产品主要的原料是多晶硅,而中国的多晶硅原料大多依靠进口。商务部的这一决定无疑会使会使这些美国公司承受巨大损失。并且中国光伏的第三方国生产基地措施也避开了关税壁垒,“双反”对其的影响不大。该怎么办才好呢?联想到五月份的“黑客”事件,SolarWorld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那就是借“黑客”之名,彻底败坏中国光伏产业在美国的名声,打压中国光伏产品入美之路。
然而,并不是美国所有光伏企业都支持SolarWorld对中国光伏征收高额关税的提议。美国的太阳能电厂开发商和太阳能系统安装企业得益于廉价进口设备的充足供应。二者担心,关税带来的成本转嫁会放慢消费者使用太阳能的步伐。此外,对中国出口多晶硅的美国公司也担心,加征关税会让它们在中国的生意更难做。实际上,中国已在今年初对美国产多晶硅加征了高额关税,并于近期收紧了该原材料的进口政策。纵然这样,SolarWorld也不会放弃任何打压中国光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