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横空出世的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既是国家级新区又是国家经济特区,事关中国千年发展大计。
党中央、国务院给雄安新区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构建生态城市、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创建城市管理新样板、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等七大战略任务。从这七大战略任务可以看出,雄安新区承载的核心使命就是“创新”,所以决不能再建常规意义上的城市新区,而是要在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模式、城市建设、体制机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建成创新型的产业、城市、生态多元融合的新区,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中心。
能源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社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能源安全供给、经济竞争力和环境可持续性三者统筹兼顾。当今中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亟需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正是雄安新区的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历史使命,建议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全球首座去化石能源的新城。
为什么是雄安新区?
一直以来,全球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这一方面导致化石能源资源面临枯竭,有研究指出,按照全球目前平均开采强度,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将在2030年前开始显现;另一方面,导致的雾霾、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
目前,中国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新能源将从补充能源进入到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阶段;到2030年,预计新能源将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0%;到2050年,该比例可望达到60%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将占发电总量的90%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将占主导地位。在其他国家,全球性的新能源革命也正在孕育,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此背景下,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全球首座去化石能源新城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雄安新区的战略任务包括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绿色交通体系,要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就必须使用新能源。雄安新区只有实现用新能源100%替代化石能源,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绿色交通、绿色生活,才能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智慧新城、打造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体系,才能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
雄安新区作为中国未来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必须在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中国当前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已非常严重,亟需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可持续的、引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的能源消费新路,而雄安新区恰恰承载着这项历史使命。
中国目前正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将深刻影响世界的未来。雄安新区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布局的龙头,其带动意义绝不仅限于中国国内,也必将引领世界的发展潮流。因此,雄安新区在全国乃至全球率先建成去化石能源新城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张白纸好做画”
依据规划,雄安新区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可开发再生资源潜力巨大。
根据国家气象局太阳能资源分布图谱,雄安地区年总辐射量为1450~1500 kWh/m2,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太阳能可开发量约9000万千瓦。雄安新区地热田面积达320平方公里,地热水储量821.78亿立方米,可替代66.3亿吨标准煤,目前资源开发利用量仅占可采资源总量的6%。目前,国土资源部根据调查数据,已提出了“打造全球地热利用样板”的规划目标。除雄安新区本地可开发新能源资源外,雄安新区周边地区具有丰富的风电资源,仅河北地区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8000万千瓦以上,在本地能源不能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可以接入补充雄安新区电力能源缺口。
新能源相关技术的快速进步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助力。当前,新能源技术创新进入活跃期,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技术装备、锂电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产品等不断取得技术进步,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成本持续降低;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与新能源开发利用实现深度融合;能源利用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正日益丰富;能源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为雄安新区实现去化石能源提供了条件。
正所谓“一张白纸好做画”。雄安新区目前的经济基础相对国内其它区域并不算发达。相对于其它区域,雄安新区没有“历史包袱”,便于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能源顶层规划;有利于快速地推进本地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快速实现现有能源结构的转型,在较短时间内去化石能源的目标。
四项措施不可少
若将雄安新区建设成全球首座去化石能源新城,至少可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努力:
首先是全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雄安新区当地太阳能、地热、风能等资源,实现分布式能源无障碍接入和全额消纳。雄安新区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宜以光伏发电、风力、地热发电为主,通过屋顶分布式光伏、地面停车场分布式光伏、风电场、微网系统,储能系统等建设,实现可再生能源有效开发利用。
其次是建设全球领先的能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