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正式落地,东南亚四国光伏行业难逃天价关税

新能荟
关注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正式表决通过,东南亚四国的光伏组件将被征收天价关税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在全球光伏产业格局持续演变的背景下,美国最新出台的东南亚太阳能产品关税政策正引发产业链的一场大变革。

高额关税政策落地实施

美国当地时间5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以全票通过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太阳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决议。实际上早在上个月,美国商务部就根据他们自己所谓的“调查结果”确定了加征关税的具体税率,如今决议正式通过,无疑意味着靴子正式落地,东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光伏产业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据当地媒体估计,如果等到所有流程走完,那么新的关税政策最快将在6月中旬正式施行,其中,柬埔寨面临最严厉的3529.33%综合税率(其中包括125.37%的反倾销税3403.96%的反补贴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则分别面临813.92%、1002.45%和250.04%的税率,均是由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所构成。

这一政策并非突然出现,而是美国自2012年起对中国光伏产业实施系列贸易限制的延续和升级,包括2018年"201关税"和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裁决创新性地引入"跨国补贴"概念,将中国政府对其在东南亚投资的制造企业的支持也纳入制裁范围,而实际上这很可能才是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发起如此严厉的关税措施的出发点,也标志着美国新能源贸易保护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从产业影响来看,这些高额关税不仅直接针对当前供应链,更可能成为未来美国制裁其他地区光伏产品的先例。

全球供应链面临深度重构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23年度报告数据,美国从这四个东南亚国家进口的太阳能设备价值达129亿美元,占其同类产品进口总量的近80%,这种高度的市场依赖将使关税政策的对美国太阳能市场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企业正面临艰难抉择:继续出口意味着成本可能翻倍,完全丧失价格竞争力;而转移产能则需要重新布局供应链,将带来巨大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很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建立的工厂首当其冲,可能被迫采取减产无奈措施。这种短期内的供应链断裂不仅影响企业运营,更可能造成全球光伏市场的供应紧张。

而这种供应链的重构也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一方面,美国本土制造占比预计将显著提升,但当前12.5GW的组件产能与32GW的年需求之间仍存在巨大缺口,这样很可能会促使很多企业加大在美国本土的投资;另一方面,欧洲很有可能紧跟美国的脚步,出台类似的贸易保护措施,而印度、墨西哥、中东等新兴市场则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布局的新方向。

美国从业者反对声一片

在投票结果出炉后,美国相关从业人员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其中美国太阳能制造贸易委员会联盟首席律师蒂姆·布莱特比尔在一份声明中强硬表态,指控中国公司通过东南亚工厂向美国市场倾销受补贴的廉价太阳能产品,称其"违反贸易法"并"破坏美国产业战略"。他强调,新关税将确保美国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他的这一立场得到部分本土制造商支持,尤其是受惠于《通胀削减法案》(IRA)税收抵免的企业——自2022年该法案生效以来,美国已有100多家太阳能工厂宣布新建或扩建计划。而由于物美价廉的中国组件,这些工厂在美国的市场表现并不乐观。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主席阿比盖尔·霍珀则警告,关税将推高太阳能产品价格,损害美国清洁能源发展。她指出,美国绝大多数太阳能电池板依赖亚洲进口,新关税可能增加项目建设成本,阻碍本土制造业扩张所需的供应链支持。不过从二人的具体职位就能看出为何会出现这种意见差异,布莱特比尔服务于制造业和贸易业,面对的大多是生产和销售端,在他们看来,外来的产品自然卖的越贵越好,而霍珀的意见则着眼于整个美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在他看来,清洁能源在美国的占比越高越好,至于这些组件来自美国、越南还是中国并没有什么区别,而这一分歧也凸显了眼下美国在"保护本土产业"与"维持能源转型速度"之间的深层矛盾。

结语

美国最新关税政策对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光伏产业所产生的影响将远超贸易范畴,各自国家新能源的产业结构,乃至清洁能源的发展都将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来源:NE-SALON新能荟XW

       原文标题 : 靴子正式落地,东南亚四国光伏行业难逃天价关税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